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党领导的科技工作是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布时间:2024/05/24  点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这丰富了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积极作用。然而,有些作品为追求经济效益,随意虚构历史。比如,有些以敌后抗战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热衷于将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描绘成不懂科技甚至蔑视科技,乐于以“大老粗”自居的形象,以达成所谓“艺术冲突”效果来博取眼球。这就违反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敌后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立足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领导科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将科技进步与军事斗争及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党高度重视科技事业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求发展,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对科技工作也非常重视。1940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强调,自然科学“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1941年,朱德为庆祝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专门撰写文章,提出要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不论是要取得抗战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有赖于社会科学,也有赖于自然科学”。1942年,聂荣臻聚焦医疗卫生事业,阐释了如何在具体行业中学习运用科学,“我们在学习与吸收外国东西上,还要细心研究,不但要有科学根据,尤其要把科学适当用到具体的对象”。1943年,李富春在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信中提出,要把自然科学应用在根据地生产实践中。

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展科技,颁布奖励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流入根据地,竭力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要“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晋察冀边区发布网罗技术专家的通知,制定技术专家登记表,“凡农林牧畜、水利工矿医药等技术人才,不论其为洋专家、土专家,但有一技之长,即行登记”。科技人才来到根据地工作,在生活方面享受各种优待。晋冀鲁豫边区出台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对于技术干部或技术员,每月发给十五元至五十元津贴,还提供图书仪器等硬件支持。晋察冀边区把技术人员分为技正、技士、技术员三级,给予十元至三十元零用费,并规定技术人员如家庭有困难或遭遇特殊事故,每年给予八十元至五百元补助。

为了让科技人员有科学研究和工作发展的平台,各根据地成立了形式多样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稳步发展。李富春、林伯渠、徐特立等曾担任科技社团的负责人。1940年,党中央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设有大学部、中学部和实习工厂。当时在重庆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对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成立给予大力支持,安排专人在大后方搜集购买科技书籍。1940年成立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积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并与全国自然科学界保持联系。1942年,晋察冀边区成立自然科学界协会,设工、农、电、医四大学会,每年出版会刊《自然界》,不定期出版《会务通讯》,介绍根据地科研工作进展。除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外,晋绥边区成立了晋西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和兴县中医医药研究会;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太行自然科学研究会和山西第三行政区自然科学研究会。

为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抗日根据地还对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等科研活动给予诸多奖励,如陕甘宁边区鼓励改进工业技术,奖励金最高三百元;晋察冀边区颁布奖励生产技术条例,奖励生产技术新发明、现有技术改良、外货代用品制造、矿产发现等成果;晋冀鲁豫边区为奖励生产技术改良与发明,也颁布了奖励办法。

科技推动军事工业壮大

众所周知,抗日根据地主要位于农村地区,条件艰苦,工业基础薄弱,抗战时期又面临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军事工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游击队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反映了抗日军民不惧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敌后战场极端困难的斗争环境的真实写照。为满足对敌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军事科技,以解决武器弹药不足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强调提高军事技术和发展军事工业的重要性,“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为发展军事工业,中国共产党采用各种方式引进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中央军委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提出,要引进精通兵器科技的专家并委以重任,“应注意收集专家,给以负责工作,如厂长、所长等。依延安经验,应以新来的精通技术的干部为厂长”。受到党的激励政策鼓舞,一大批满怀报国热情的理工专家和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抗日根据地,其中不少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晋察冀边区所设的军事工业部技术研究室有技术人员二十多名,绝大多数是清华、北大、南开、燕大等名校毕业生,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军事工业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在生产原料方面,造出了硫酸、硝酸、酒精、甘油、黄磷和赤磷等;在子弹生产方面,解决了无烟药、底火及黄铜的生产问题,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集中攻关,生产出合格的全新子弹;在武器制造方面,晋察冀边区不仅能生产手榴弹、地雷和迫击炮弹,也能生产掷榴筒弹、枪榴弹、跳雷、子母雷、定向雷,还将前膛和后膛炮相结合,研制出专门打击敌人碉堡的飞雷。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抗日根据地还把技术扩散规律同根据地具体实际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在根据地、沦陷区和国统区之间构筑跨区域技术扩散通道,采用多种方式采购发展军事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1943年,位于华东地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为生产火炮,在上海党的地下机关协助下,采购了无缝钢管、车床、刨床等制造火炮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为保证运输顺利,这些原材料和设备先从上海集中到长江口的鸭窝沙岛,再经海路分批送到新四军一师控制的弶港。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和沦陷区之间建立起固定的军工技术传输路线。为了维护路线畅通,党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打通沿途包括青帮在内的各种地方势力,为技术引进创造良好条件。

抗日根据地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在引进先进技术后,结合根据地具体情况,对技术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军事工业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到1945年初,各抗日根据地拥有兵工厂一百三十个,职工近两万人。在生产能力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在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军工部门共生产子弹七百七十九万五千四百五十九发,手榴弹四百四十七万四千五百一十四枚,地雷十九万两千四百六十六个,枪榴弹三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发,五十毫米掷弹三十七万七千二百六十三发,炮弹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二十一发,无烟药一万五千四百五十八点五斤,炸药两万三千五百二十二斤,刺刀十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二把,枪支一万一千零四十六支,机枪三十三挺(原文如此——引者注),枪榴弹筒两千一百九十六个,五十毫米掷弹筒四千一百五十五门,迫击炮九百零八门”。除了量的增加,在兵器性能上,根据地军工能力也取得突破。以军队最常用的步枪为例,1940年八路军自主研发的八一式马步枪,取中外各款经典步枪之长,性能颇佳,并批量生产,初步实现步枪制式化。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抗日根据地既要开展军事斗争,也要夯实物质基础,解决抗日军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根据地多处于偏远地区,对其资源储量、地理环境等基本情况,缺乏足够分析和研究。根据地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通过实地考察,为根据地政府制订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陕甘宁边区对南泥湾的开发。边区农学专家撰写的《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引起党中央重视,推动了南泥湾开发决定的出台。

农业是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经济形态,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农作物增产增收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光华农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推广了狼尾谷、金皇后玉米、美国白皮马铃薯和四川彭县洋芋以及黑麦、美国黄金烟等良种,这些良种在根据地种植后,较原来产量增长一成以上。1940年8月,晋察冀边区在施政纲领中提出,“改良种子、肥料、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农学会专门从事粟、小麦、玉蜀黍品种的改善研究。农业科技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农业产量显著增加,以陕甘宁边区为例,粮食产量从1937年的一百一十六点六万石增加到1944年的一百八十一点七万石,增幅约为百分之五十六。

赢得抗战的胜利,不仅需要农业提供物质基础,也需要工业支撑,包括与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党依靠科技人才,把科技和根据地的资源禀赋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根据地的工业发展路径,棉纺织业的发展便是典型。华北是棉花的重要产区,但由于近代以来沦为外国棉纺织品的倾销地,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并不理想。抗战爆发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发挥科技的力量,结合妇女纺织运动,充分利用本地棉花资源,实现传统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升级改造。晋西北的战斗纺织厂买不到弹花齿条,遂自主制造,制成的齿条物美价廉,成本不及外货的六分之一。该厂用“土经土纬”织布,产品同样结实美观。晋绥边区的晋西北地区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布匹基本自给,成功解决军民的穿衣问题。到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除鲁南外,布匹可全部自给,一些地区甚至可以大量外销。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在抗战胜利前,已经建成纺织、造纸、卷烟、采矿、染料、文具、肥皂等日用工业,实现日用品的自给,生产的纺织品还可支援其他地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关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和宣传多聚焦在敌后战场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缺乏对抗日根据地取得的科技发展成绩的关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科技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遵循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将因地制宜、对外引进和自主研究相结合,通过制度建设吸引、激励和培育科技人才,创办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大力推动科学研究,传播科学文化,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促进根据地军事工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将士的武器弹药,还是军民的吃穿用度,科技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科技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一九四九年国共和谈生动演绎江山大势
下一条:“共产党把人民看成是自己的‘筋骨’” ——读〔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