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这是因应新时代需要,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战略科学家是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智力资源
作为既能深耕专业,又能总揽全局的“领袖型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是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智力资源,是引领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方向至为重要的技术力量。当今世界,国家间的博弈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人才、制度的竞争。据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数据,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419万,自2013年超过美国以来,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偏少,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仍面临“卡脖子”问题。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迫切需要从科技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政策等方面着力,坚持实践标准,发现、培养、使用一批兼具“战略层面”和“科学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的新时代特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使命赋予战略科学家鲜明的时代特质。一是专通合一的深厚科学素养。战略科学家不仅在所从事的领域学术造诣精深,能以前瞻性、开拓性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引领专业发展方向,而且能深刻把握学科发展的分化、交叉、融合、渗透规律,形成跨学科理解能力,能立人所未立、见人所未见。二是基于“四个面向”的战略判断力。作为科学领域的战略家,战略科学家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以科学视野和战略眼光谋划长远。一方面,能以精湛的科学技术知识预判全球科技发展大势,准确提出所从事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作出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把握国家重大需求,并将之与自身的研究结合起来。比如我国理论化学奠基人之一的唐敖庆,站在国际科学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三次调整研究方向,创造性地开拓科研新领域,并在每个领域中都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三是兼具实践力和组织力的卓越领导力。战略科学家必须有在一定领域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并有效解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能顺应科研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大协作、大攻关不断深化趋势,不仅有能力协调好本学科、本单位的人员和项目,还具有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学科联合、科研协作的协调能力。跳出学科门户之见,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开展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科技创新活动。为此,战略科学家要深入一线,奋战在科研一线,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四是具备爱国、奉献崇高道德风范的人格魅力。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战略科学家应有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是需秉持的信念。正如黄大年24岁时给同学的毕业留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战略科学家是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勇于创新的科技大家,是以高尚人格凝聚同行、团结创新人才共同奋斗、砥砺创新的时代楷模,是以宽厚心胸育新人、传薪火的良师益友。
以实践标准发现战略科学家,以长远眼光培养战略科学家梯队,以作用发挥用好战略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不是靠选拔和扶持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不断锤炼并逐渐得到承认的结果。科研需要时间积累,成果被认可也需经科研实践检验,所以战略科学家要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家中选拔,并有意识地识别、引导那些善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战术家逐步培养成为运筹帷幄的战略科学家。
要以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搭建学术研究基地和平台,促使科技人才知识更新,逐步提升国际学术地位;增强培养大师的决心与自信,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放手让青年科研人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战略组织管理水平和战略决策能力;重视科研战略研究团队建设,让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提升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技宏观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其战略规划能力、战略分析判断能力;开拓选才视野,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吸引和凝聚战略科学家。
聚焦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战略科学家科研激励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行符合科研规律的资源配置政策,为战略科学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提供制度保障。畅通、拓宽战略科学家参政议政、特别是参与科技发展宏观战略规划制定的渠道,认真吸纳其意见建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