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文化治理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27  点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建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文化治理正在成为推动城市业态发展、功能优化、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注入了新活力。

优化文化空间

“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优化文化空间是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文化空间布局。相较于乡村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在资源丰富度、设施多样性和功能复合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面临着资源质量不一、设施分布不均、管理难度较高等挑战。这要求城市管理者采取“大而全”与“小而精”相结合的营造策略,既发挥大型文化空间的引领作用,又注重小型文化空间的精耕细作。一方面,要以“大而全”的文化空间建设为引领,在城市核心区域或重要节点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与商业、教育区域相结合,形成多功能文化综合体,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达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以“小而精”的文化空间为补充,推动书店、咖啡馆等场所以周边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网络,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文化空间集群,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渗透力。

再造传统文化空间。城市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文明发展的标志。重塑城市传统文化空间必须跳出大拆大建的老路子,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历史研究阐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守护好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通过深度挖掘、系统阐释城市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提炼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与精神内核,加强市民身份与城市精神的内在联系,为传统文化空间的重塑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依托创意设计、技术应用、跨域合作等手段对传统文化空间进行创造性转化,将节庆活动、文化遗产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之中,促进历史记忆与现代体验交织共生,将城市传统文化空间转化为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构建新型文化空间。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要走出以往“就文化谈文化”“重输血轻造血”的思想窠臼,充分运用“文化+”的发展策略,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开展跨业态融合,推动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组织要素等关键要素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新型文化空间中互动、融合。要充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构建社会力量“选—育—用—管”全链条治理体系,逐步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为新型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提升文化认同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

丰富文化认知。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了解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指标。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民的文化认知不应局限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应包括对当前城市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接纳与欣赏。面对由快速城市化引发的文化堕距、文化冲突问题,需要超越传统教育单向知识传递的范畴,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艺术沙龙、学术研讨、民主生活会等交流平台为教育载体,通过双向互动和多维启发,为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市民提供相互学习、借鉴、融合的机会,推动市民对多元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

厚植文化情感。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吸引人、留住人,关键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激发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深度共鸣,让城市文化成为市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为此,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明确城市文化的核心特色,提炼出诸如包容、创新、坚韧等城市关键词,并通过制作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建设专题纪录片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让市民深刻理解自身成长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形成深切的文化依恋。与此同时,要深入挖掘城市发展中的感人事迹、先进经验,通过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主题演讲等方式,将城市建设者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让市民与城市文化产生深度链接,实现有效的情感动员,为人民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塑造行为意向。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突破以往城市治理过程相对封闭、治理主体相对单一、治理门槛相对较高的实践困境,让广大市民真正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健全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决策机制,拓展、优化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方式和途径,让市民的声音被听见、意愿被尊重、需求有回应,持续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大力扶持和培育公益型、互助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细化、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参与政策讨论、提供专业咨询、举办社区活动等方式,提升社会力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表达、创新能力,增强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让市民在持续的正面反馈中实现个人行动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巩固文化秩序

良好的文化秩序是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突出党建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立足城市“人产城”一体化发展背景,科学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建设的工作理念、价值定位和实施战略,不断提升党在城市文化秩序构建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推动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互促,将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城市先进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市民的文化生活建设为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有效载体,确保城市文化秩序的健康发展。

强化文化法治建设。文化法治建设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造性、增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保障。要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在修订完善现有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同时,加强对于数字文化、线上直播、网络电影等领域的立法探索,把新兴文化业态及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管理轨道。以理顺政府、市场、市民在城市建设中的关系为重点,细化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运行的相关条例,切实发挥政府在文化领域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民在文明创建中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确保居民行为有章可循,文化活动有法可依,文化市场有序发展。

培育社区公共性。要牢固树立“一专多能、平战结合”的工作理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以社区志愿服务为纽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开展社区文化节、邻里交流会、科普讲座等活动,持续扩大社区居民的信任半径;另一方面,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社区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好风险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区居民应急演练等工作,在共同应对潜在风险与挑战的过程中织密社区居民互助网络。此外,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公约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邻里文化,激活人民城市建设的“神经末梢”。


上一条:以廉洁家风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下一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基层治理养分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