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和革命精神之源。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深情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2020年,承载民族复兴梦想的“红船”驶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尤为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共领航、依水行舟的中流砥柱形象,激励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维护领导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近代以来,中国外有列强瓜分,内部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界定为“群众党”,而且在行动上成为“先锋队”,开启了领导干部大规模深度联系群众之先河,实现了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的完美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挽狂澜于既倒,“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是“红船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本质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镰刀+锤头”的源头所在。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蕴藏社会风险,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保障社会平衡。正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样,离开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只能是空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这一角色定位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党的领导的本质内涵和“最大优势”的发挥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要善于通过民主集中制把人民意志凝聚为党的意志,并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在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实现党的领导。
“红船精神”展现了我们党坚定航向、风雨同舟的自信豪迈形象,激励我们勇立潮头与顺应潮流相统一,走适合自己并造福人类的路。红船起航前,共产国际一开始没有选择中国共产党,但是建党先驱在没有雄厚财力、庞大人力和强大权力的情况下,使命高于生命,献策甚至献身,以赤子之心建党,在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红船起航让古老的文明重焕生机,为中华文明开辟自新之道,探索出从苦难到辉煌的胜利之路。这种后来居上、后发先至的起航特点,成为中国后发现代化和赶超战略的文化源头。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就是方向。中国的现代化顺应了世界潮流,但不是照着西方国家的路子走一遍,而是走符合国情并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赶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征途中,既勇立改革创新的潮头,又顺应全球开放的潮流;既要技术原始创新,又要制度集成创新,还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通过人的现代化推进治理现代化。党的红船是“中国复兴号”巨轮,也是人类命运与共的“诺亚方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根本在文明强大,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让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让世界更加和平、和谐、合作,永不改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
“红船精神”体现了乘风破浪、防范覆舟的砥砺奋进形象,激励我们自信与自省相统一,增强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在内忧外患、救亡图存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留下了“生于忧患”的文化印记。一个党也好,一个人也好,走向怎样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如何不忘初心。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改革开放以后入党的党员占全党的81.9%,“80后、90后”党员已超过总数的1/3。党员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凸显,党员队伍的代际更迭迫切需要鉴往知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唯有知其始,方可善其终。走得越远,越要抓住不变的东西,建党精神不消退,红船初心不泯灭。“四个自信”和“两个务必”相结合,永不褪色,才能让我们党永远年轻。
践行建党初心,担负伟大使命,党的红船会继续劈波斩浪。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肖纯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