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后却日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开创性的大规模国家工业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提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手工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实现工业化,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必然要求和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清醒地指出,“我们现在家底子很薄弱,钢很少,汽车不能造,飞机一架也造不出来”。如何把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完成的根本任务。
1953年,“一五”计划出台,党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总路线。手工业作为“三大改造”之一,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手工业的行业门类众多,涉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当时在农村,手工业产品约占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60%-80%。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多达1930余万人,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6%。此外,手工业在支援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弥补大工业产品不足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其二,这一时期,个体手工业发展存在明显弊端与不足。手工业者是劳动者与私有者的结合体,在生产、设备、技术、规模、经营上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节奏和进程。若不进行经济改组,极易走向破产或资本主义道路,进而影响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其三,手工业必须向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953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对手工业进行技艺改良,走向合作化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改变其落后、分散状态,才能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逐步实现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首先,无产阶级已夺取全国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已得到巩固。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为改造个体手工业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政治力量。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优越性日益凸显。受尽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广大手工业者,是党坚实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也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最积极的拥护者,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各个领域中社会主义因素每日每时都在增长,广大手工业者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也日益强烈。“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可能性。最后,个体手工业具有“双重性”、脆弱性,在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时代趋势下,个体手工业者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自我改造、统一分工协作和扩大再生产,接受国家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唯一出路。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与作用
1953年6月,毛泽东同志听取并讨论李维汉《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同年8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逐步拉开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大幕。
首先,扶植手工业从业者,给予政策支持。一方面,国家对手工业从业者提供贷款扶助,帮助其购置原料,克服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进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加强对手工业行业的支持和指导,扶助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统购统销策略,解决工人失业问题,积极引导手工业改造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现,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濒于绝境的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其次,试办手工业合作社(组),总结试办经验。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在党中央和政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典型试办逐步建立和发展,通过重点试办,“截至1953年底,全国组织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806个,社员达30万人”。手工业者被组织起来后,原本分散生产的状态得以改变,摆脱了私商控制、剥削和排挤,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逐步转变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广大手工业者也认识到走合作化道路的好处,为各地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树立榜样和标杆。
再次,确定手工业改造总路线,推进改造全面开展。1953年11月,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系统地提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集中,从手工业作业到机械化生产,逐步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部署。具体而言,一是组织独立手工业者和家庭手工业者,成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有组织地购买原料、推销成品或接洽加工业务;二是联合若干个体手工业劳动者或几个手工业生产小组,建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摆脱中间商剥削,解决原料采购和产品推销困难,逐渐增加社会主义因素;三是联合手工业者、手工业工人,建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改变旧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发展互助合作,进而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的生产。
最后,加速调整、巩固提高手工业合作社。1952年之前,全国手工业合作化的方式主要是“典型试办,摸索前进”。全国按照“重点扶持、合理引导”的战略部署,从资金扶持入手,强化生产管理,从试点工作中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进而不断提高对合作社的认知水平。1955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发展,迎接高潮,全面规划,计划平衡”的新任务。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当争取提早一些时候去完成,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从城市逐步开始,迅速形成发展高潮。
总之,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问题的一个成功典范,开辟了一条建设改造并举新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