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邓小平历来关心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全面贯彻毛泽东思想,加强国防建设,提出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走好军民结合的道路”等国防战略思想。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全力支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推进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强化“三线建设”,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国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抚昔思今,缅怀小平,感悟伟力,大受裨益。
一、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是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国防战略思想为基础,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着眼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形成以服从和服务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军队建设与各项建设协调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体系。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出的国防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着眼点与出发点,成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其主要内容有:
(一)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邓小平准确判断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国际战略由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3月3日,邓小平指出:“世界大战在几年内打不起来,美苏两霸在战争问题上谁也不敢先发动。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造成人为的紧张。如果当前老是强调战争马上打起来,使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到打仗上面,就会影响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明确提出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一战略原则,强调国防建设只有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才能有力增强国力、军力;国家建设搞好了,经济实力增强了,科学技术发展了,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转变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为国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指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个目标的确立,是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现代化建设和我军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来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支用优良武器装备起来,掌握先进军事科学理论和军事技术,具有现代化条件下自卫作战能力的现代化部队。正规化就是要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简、指挥灵便、装备优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另外,邓小平还针对军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军队改革的措施,对军队进行了全面改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作出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决定,减少了军费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体现了邓小平对军队员额和军队战斗力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军队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三)走好军民结合的道路。早在1978年8月,邓小平就提出,“国防工业要以民养军,军民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在贯彻毛泽东、周恩来军民结合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军民结合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军民结合思想。1982年1月,他明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和军情,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走军民结合道路,军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在青海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核讹诈、核威胁,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新月形包围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的现实,毛泽东发出了建设强大国防的号召。这一时期,邓小平认真贯彻毛泽东国防战略思想,狠抓国防工业建设,确定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并亲自到青海二二一厂视察指导工作。同时,邓小平对涉及国防事业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青海“三线建设”、青海人民防空事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对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领导和支持
参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原子能工业的创建与发展,始终给予亲切关怀和重大支持。1955年1月15日,邓小平出席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参与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8年8月,在北戴河陪同毛泽东听取二机部关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方针和规划的汇报时,他指出:“当国内粮食、钢铁和机械的生产问题获得解决和国际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发展原子能尖端科学和工业,已经成为可能和必需的事情,今后应该加速发展。”这为刚刚起步的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1961年7月16日,邓小平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援原子能工业建设。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整个攻关过程中,全国有二十个省、市、自治区,二十六个部(院)和解放军有关单位,包括九百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保证研制和试验计划按时完成。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刻,1963年4月2日,邓小平在接见核科技工作者代表时说:“你们的计划,毛主席、党中央已经批准。路线、方针、政策已经确定,现在就是你们去执行。你们大胆地去干,干好了是你们的,干错了是我们书记处的。”这给核科技工作者以极大鼓舞。
批准青海“金银滩”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核武器研制是一项危险性大、放射性强、技术性高、保密严格的工作,通常都要选在较为隐蔽、地域辽阔、交通便利、人口迁移较少的地方。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式选址工作从1957年10月开始到1958年7月历时九个月,经历了初选比较、重点勘察、对比定点三个阶段。最终,经过对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的现场勘探和分析比较,专家都倾向于青海“金银滩”。1958年6月27日,选厂委员会向二机部汇报选厂工作情况,建议定点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二机部当即同意并迅速向中央汇报。7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主持中央会议批准筹建报告,确定在青海省海晏县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命名为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最初称二二一基地,后称“国营二二一厂”)。
莅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指导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氢弹攻关的关键时刻,1966年3月30日,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深入青海金银滩草原,到二二一基地视察,在二机部、青海省委和基地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基地模型厅、实验部、生产部、一分厂一零二车间,还与部分职工代表合影留念,并亲切接见了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王淦昌。视察期间,邓小平十分关注工厂的生产建设和职工的生活情况,关切地希望能多栽种树木。应厂领导的请求,邓小平欣然为基地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次视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影响深远。邓小平勉励核工业战线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进取,努力创新,为攀登原子能科学技术高峰和推进核工业建设而奋斗,给基地广大科技工作者极大鼓舞。邓小平视察结束离开后,氢弹研制的速度明显加快。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又一次飞跃。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惊叹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根据中央部署,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方面,1958年9月7日,青海省委书记处专门召开关于二机部在海晏建厂问题的会议,对相关事项进行安排部署。9月11日,青海省委电告二机部党组“关于对二二一厂建厂的移民、加工设备、地方建筑材料、服务人员、保密等问题所作的安排和决定”。青海省还成立以副省长薛克明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对场地移民、设备维修、地方性建材、公路修建、生活供应、治安保卫、保密等作出妥善安排。在移民安置方面,为了国防事业的需要和核工业的发展,金银滩草原的一千二百七十九户牧民、六千七百余人,赶着十五万多头牲畜,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十天之内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为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3年5月,青海省政府召开外迁移民遗留问题座谈会,制定相关补偿措施,对移民进行了适当补偿。在保密配套服务方面,1963年青海省成立驻二二一基地办事处,对外称“矿区办事处”,逐步建立健全了公、检、法、商业、粮食、邮电、银行等部门,二二一基地成为院政企合一的单位。在生活物资方面,1961年11月,青海省委决定拨给研制基地牛羊两万头(只),并于1962年1月组建国营牧场,改善职工生活。在撤厂交接及职工安置方面,1989年下半年开始,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撤销青海二二一厂的决定,青海在基地交接与保护利用、安置职工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指导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化剑为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分析国际形势,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调整战略武器发展方针,缩短战线,多研制,少生产。随着国防建设战略方针的转移,二二一厂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生产基地,中央经过调查研究,长期酝酿,反复论证,决定撤点销号。198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批转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关于撤销核工业青海二二一厂的请示》。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公开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二二一厂移交以后,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充分利用基地地理交通优势、丰富旅游资源、设施资源,加快基地开发利用。如今,这里已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并建立了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和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昔日的原子城正以崭新面貌展现于青海湖北岸,“两弹一星”精神将永放光芒。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辉煌历程与伟大成就,开辟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武器领域,闯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道路,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基地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而且孕育诞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下了不朽精神丰碑。
(二)关心支持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
推进青藏公路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西藏自治区和巩固西南边防,邓小平全面贯彻毛泽东、周恩来指示精神,大力支持青藏公路建设。1950年1月,党中央确定由西南局担负进军西藏及经营西藏任务,要求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这一时期,邓小平和西南局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时任西藏运输总队政治委员的慕生忠亲历两次进藏的艰难,目睹因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使数十名驮工失去生命、数万余峰骆驼死亡的悲壮景象,认为靠原始的运输方式去完成高原长途运输任务绝非长久之计,便萌生了修建青藏公路的想法。1954年3月,彭德怀根据慕生忠修建青藏公路的建议,向周恩来提交关于修筑青藏公路的报告,周恩来、邓小平批示同意后,转至中央财经委和交通部,批转拨款旧币三十亿元(折合第五套人民币约三十万元),用于修筑青藏公路。5月,慕生忠带领十九名干部和一千二百余名驼工组成筑路大军,克服高原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仅用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全线打通格尔木至拉萨一千二百公里的青藏公路。全长一千九百三十七公里的青藏公路的建成,是邓小平贯彻党中央国防战略思想的具体举措,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填补了西北边疆交通的空白,奠定了中央治藏方略与巩固西南边防的坚实基础,也为开发柴达木盆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支持青藏铁路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和加强党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邓小平积极响应毛泽东关于修建青藏铁路的号召,大力推进青藏铁路建设。1958年,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后因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1961年3月,青藏铁路工程被迫下马。1974年1月,国家建委向中央领导报送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初步意见,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似乎时间长了些,能否加快?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先念同志意见,并在“能否加快”四个字下面画了重重的箭头,指向报告上的附图。当时复出不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也作了圈阅,表示赞同支持,有力促进了青藏铁路的建设。经过五年艰苦奋战,1979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铺通。之后因没有找到妥善解决冻土等技术难题的办法,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不得不再次下马。1983年夏,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工作。邓小平问,进藏铁路走哪边好?究竟是青藏线还是滇藏线?在仔细询问了青藏铁路的里程和预算后,邓小平思考良久后说“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为继续修建青藏铁路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决策。1984年西宁至格尔木段正式交付运营。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了建设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重大决策。2001年6月29日,该工程同时在格尔木和拉萨开工,十三万铁路建设者历经五年的艰苦奋斗,2006年7月1日,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改变了青藏高原贫困落后的面貌,增进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了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既是邓小平贯彻毛泽东国防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建成,对贯彻党的治藏方略和民族政策、推动青海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西南边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推动青海“三线建设”快速发展
1964年,我国从制定国家“三五”计划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简称“三线建设”。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是贯彻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的重要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设计师。
1964年5月28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建立第三线的指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都表态支持毛泽东关于“三线”布局和加强基础工业的意见。邓小平说:“搞计划,就要考虑三线问题。原来我们只提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现在看来,内地也有二线、三线的问题。”邓小平认为,“一二三线建设,是战略问题”“我们大小三线一抓,不仅国防意义大,建设意义也是很大的”。9月5日,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签发了关于“三五”计划工作的指示,提出抓紧落实“三线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青海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节点,认真贯彻中央和邓小平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要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跻身于中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列。1966年3月30日,邓小平亲临青海视察,专门听取青海省“三线建设”、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青藏铁路建设等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决定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时,就多次提出整顿、调整“三线建设”的设想,并对“三线建设”存在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进行了纠正。邓小平强调,军工企业要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军品优先,军民结合。重点放在平时,至少拿一半转到民用,战时可以转产,这是一个大方针。
青海“三线建设”从1965年3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79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青海“三线建设”的高潮期(1965年至1966年)。从1965年开始,国家向青海大量投资,发展以机械工业、军工、冶金、交通为重点的“大三线”建设。青海省迅速推进勘察选址、企业搬迁等工作,一批机械、化学、国防、有色金属项目相继由沿海和内地迁入青海,主要聚集在西宁、大通、乐都等地,以军工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为主。二是“文化大革命”干扰下的青海“三线建设”时期(1967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战备为中心、加快“三线建设”为重点的“三五”计划受到冲击和破坏,青海省“三线建设”受到挫折。三是青海“三线建设”的续建收尾期(1970年至1979年)。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武装冲突。为了抵御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1970年,国家提出要在“四五”计划期间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好战备后方,这又促进了“三线建设”的恢复进行。从1978年开始,邓小平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三线建设”特别是重要军工企业进行了布局调整。之后,青海“三线建设”根据中央要求,陆续进入收尾阶段。
“三线建设”期间,青海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完善,还带动了全省交通、电力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到1975年末,全省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一千零三十八个,固定资产原值达到十五万七千三百六十九点四万元,工业企业职工十四万三千四百人,比1965年分别增长一点三倍、三点六倍、四倍。青海“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青海建设史上是空前的,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推动构筑青海人民防空体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不断增加军事力量,对中国形成大兵压境之势。根据中央“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我国开始加快战备工程建设。1978年10月,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重要思想,在重点城市和地区构筑起了打防结合、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体系。青海省人防工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68年至1974年,发动群众大规模修建人防工程阶段。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后,苏军屯兵百万,严重威胁我国安全。遵照毛泽东“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和中共中央转发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要求,组织发动重点城镇地区厂矿、机关、单位、学校以及居民自筹资金,掀起人防工程建设高潮。其间,建成一批简易人防工程,初步形成了青海省人防工程建设的雏形,为以后的人防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75年至1978年,整顿和规范人防工程阶段。1975年5月,中央决定邓小平兼任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长。随后,邓小平立即着手对人民防空系统进行整顿,使人民防空工作开始摆脱“左”的影响,开创了人民防空新的机制,为人民防空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对于制约和延缓战争爆发起到了重要威慑作用。至1978年,青海省认真贯彻邓小平关于人民防空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已建成的简易工程进行加固改造,在全省人防系统内进行了整顿。同时,根据防空需要,按照《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安排修建了一批等级工程。从此,全省重点城镇的防空工程全部达到防护标准。
1979年以后,注重平战结合、积极开发利用阶段。1978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听取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筹备情况汇报时指出,“人民防空工事要平战结合,平战结合才能靠得住”。为党中央确立“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正式确定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战备建设方针,青海省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也由过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了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这一时期,青海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和邓小平“平战结合”重要思想,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人防工程建设,人防指挥、通信警报系统等初具规模,人民防空事业有了大的发展。
三、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在青海实践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同时,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在新时代,我们探究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对于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国防事业的绝对领导。国防事业的特殊性,决定它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1962年12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更有力地促进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共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后改称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对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卫星的发展,确定了许多重大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位于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所以能在时间短、困难大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中央专委的统一领导和决策起了决定性作用。邓小平曾多次指出,“装备体制必须高度集中统一”。邓小平对我国国防事业进行了重大调整改革,加强了对国防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和国家对国防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进入新时代,面临台海、南海等国家安全问题,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党对国防事业的绝对领导,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不失时机、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指导国防科技事业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正确的,提出的国防战略思想也是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进入新时代,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国防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两路”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第三,必须坚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邓小平在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后,从整顿军队入手,指导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拨乱反正,实现了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在“华北大演习”的阅兵式上讲话,发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号令,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使人民解放军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重新回到了正确的建设轨道上来,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面对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等紧张局势,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要进一步贯彻好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不断提高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第四,必须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人民防空是国家战略,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978年,邓小平提出“人防工事要平战结合”的战略思想,为党中央确立“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防空工作贯彻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进入新时代,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防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提高防空袭斗争能力,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要转变人防建设发展方式,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弘扬传承好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强军思想,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