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讲好中国故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人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三方面入手,对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全面布局。

讲好党的故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传播

建设文化强国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党性原则为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准则,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要求理论直面现实,根据现实的变化、实践的要求开展自我批评,并最终实现理论的自我扬弃。要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因此,推进理论创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需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体系化要求凝练理论要点,厘清理论逻辑,提升理论的整体性。学理化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抓手深化对理论的学术阐发,实现党的理论与专业研究的对接。

注重意识形态传播,提升传播效力。理论与传播是源与渠的关系,如果说创新是理论之源保持活力的关键,那么传播是理论渗透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通道。传播的效力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对人心的赢得。因此,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必须落实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首先,针对传播媒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其次,针对传播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再次,针对复杂的舆论情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敢于亮剑、善于斗争。

讲好人民故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实践的主体。文化建设要服务人民,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健康文化的滋养。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承载了人民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应然之期许,其践行不仅关系微观层面个人的成长,而且影响社会和国家的宏观走向。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走入基层、走入生活,落实落细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二要走进头脑、走进内心,不仅为人所知所晓,而且成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兜底保障,致力于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事业应注重文化产品分配的平衡、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文化产业以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特征,追求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需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单元,是讲好人民故事的根本。热爱人民是坚持人民至上创作原则的前提,深入群众是坚持人民至上创作原则的践行。如果不爱人民,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如果不走进群众,就无法展现丰富生动的群众面貌。面对人民,创作者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教师爷,而要以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请教;不能是漠然冷淡的旁观者,而要忧人民之忧、乐人民之乐。文艺创造不能在象牙塔中臆造生活场景,以个人感受代替人民感受,将人民看作私人表达的工具。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建设文化强国要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中华”“中国”是连接习近平文化思想各部分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两个概念的阐发回答了中国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是中华儿女。这是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归属,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展现。中华文明是变与不变、同一性与差异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在社会的沧海巨变中,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就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品格,使其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一员。在历史的绵延继续中,中华文明在每个社会阶段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姿态,孕育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现代活力,是以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孕育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二者的双向奔赴成就了我们今天国族认同,成就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视角和基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丰富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新时代的理论体现。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依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肯定。拥有文化自信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只有守好根和魂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对物的保护,更是对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的保护。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衔接,让古老的文化在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焕发生机。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和叙事体系是阐释事物的方式,它们作用于个人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个体对具体事物的理解。在中西方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况下,许多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在西方的话语框架中被删改歪曲为政治符号。由此,突破西方话语霸权不仅是要讲述中国发生的故事,更是要以中国的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饱满、立体的中国形象。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要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借鉴国外优秀理论成果很重要,但借鉴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体系,不是亦步亦趋国外的理论进展,而是要有分析、有鉴别,做到洋为中用。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故事要大声地讲出来、要大力地传播开来。话语权的掌握不仅需要建设叙事体系,而且需要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渠道的作用,提出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打破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把中国声音传递出去。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中国声音不是垄断国际话语权,建设文化强国不是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不同文明的并存是文明间对话的前提,“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流,不同的文明才能就人类共同价值达成共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能团结到一起应对全球性挑战,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上一条:建构中国自主的区域经济学知识体系
下一条: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7万亿元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