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征程上党和人民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人民是文化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回答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科学回答“为了谁”的问题。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愿望、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坚定立场,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科学回答“依靠谁”的问题。文化建设是人民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意味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继承、发展中国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是鉴赏家和评判者,科学回答“由谁评判”的问题。人民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成果优劣的最高标准。坚持人民是文化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声音,反映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文化成果更加贴近人民的心,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文化自信: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自信自立,汇聚全社会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认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增强全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立,推动文化自强。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于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构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体系,贯通传统与现代、统筹理论与实践,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骨,是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石,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文化自信基于对中国长期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力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底蕴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形成。通过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人在精神上从此由被动转为主动。
三、“两个结合”指引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以其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守正创新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赋予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使其能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守正创新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指导着我们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保持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不变,又使之焕发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光彩。守正意味着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保护好、传承好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底蕴。守正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民族的文化传统,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和逻辑延伸,是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焕发光彩的动力源泉。创新不只是简单的形式变革,更应当是深层次的价值创造。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在继承与发展中寻找动态平衡,创新文化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实践路径,使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解答当代问题中展现出新的内涵和价值。
四、围绕问题靶向发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文化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当前国内外文化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建设实践中问题和挑战的敏锐洞察,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文化领域新形势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文化需求日益多元,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愈发频繁,文化竞争合作日益激烈,文化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对我国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加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新时代,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如文化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问题、文化发展与安全的不协调问题、文化创新与传承的不充分问题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围绕以上问题靶向发力,加快构建覆盖全民、服务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领域法治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问题意识。
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须有系统观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擘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全局性蓝图。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重。同时文化建设也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均产生紧密的联系。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文化本身的发展,还要关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关注文化当前的发展,还要关注文化长远的发展,不仅要立足国内繁荣中国文化,还要放眼国际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必须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出发进行科学规划,全面考虑和统筹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关系,既要关注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也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性功能,通过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教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系统思维指导文化建设工作,将文化强国建设放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考量,不仅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预见未来文化发展可能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文化的潜在变革有着深刻的理解、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作为、主动布局,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文化建设体系。
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向前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同文明相互影响、走向完善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独善其身,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一成不变。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同时,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文明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将一种文明模式固化为唯一标准对外强行输出。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风格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在认识和接纳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倡导文明对话,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消弭文明冲突、文明隔阂,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新桥梁、新纽带。习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合作机制,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技术、知识、文化的共享,集合全人类智慧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各国文化产业共同繁荣,促进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元共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卓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