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观
发布时间:2024/12/05  点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其必须将人民放在中心位置,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以人民为中心明显区别于西方的个人中心。西方国家特别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将个人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点,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主张个人至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社会关系和政治生活;强调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以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基础。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独立性,却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行为,破坏社会公平与和谐,忽视社会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强调跳出个体看世界,既要看到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更要看到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注重整体视角和全局性,因而更具集体主义精神。个人主义往往导致精英主义,集体主义则不同,它更强调处于社会大多数的人民大众,认为普通群众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少数个体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独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哲学观,将人民置于主体地位,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整体利益的维护。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哲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人民史观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人民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人民,“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创造性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人民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人民以无比崇高的地位。人民史观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史观,也就必然将人民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人民立场

立场就是价值观,持什么立场就意味着为谁的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革命和斗争都是为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强调“共产党是后来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并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明确提出永久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总结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除了人民利益之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定的人民立场赋予中国共产党坚强的战斗力,从而能够在革命和建设等各项事业中无往而不胜,并为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了民心。

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体现在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中,更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和政治实践中得到保证,中国共产党因而创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就明确指出,“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人民掌握权力是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利益至上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等就选中了“民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标志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载体诞生,并因宪法生效而确立了相应的宪法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在政治实践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更加健全,治理效能充分显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共同构成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充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种原则得以在各项国家政治制度中贯彻执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观、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安排层面的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了方向性问题,以人民为中心还需要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实实在在的好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的是解决面临的生活问题,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工人普遍面临工作条件恶劣、生活没有保障、收入低等问题,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剥削制度从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的目的首先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总结了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虽然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不一样,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到“物质文化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但都瞄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发展是普惠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不像西方国家发展带来的利益只为少数人所享有。

党的人民性底色

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保证和根本推动力。正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一样,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各项制度安排要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落实。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型政党,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就是党的使命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会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人民利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有主心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

从长远来看,以人民为中心将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中得到最彻底的贯彻实现。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共产主义之前的社会,人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私有制,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受奴役状态;这种奴役不仅是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也包括劳动者对机器的依赖、受其他人的监督、对产品的依赖等各种奴役。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将逐步摆脱受奴役状态,实现全面发展和解放。这一过程从人的自然解放开始,人类摆脱自然的控制,成为自然的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解放,即人类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平等,消除社会不公平;自我解放,即个体能够摆脱自我控制,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价值,也即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种理想状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实现了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回归为自然的人,这种状态下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创造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哲学观,让中国共产党成为真正扎根于人民的政党;以人民为中心赋予中国共产党无比强大的力量和自信,从而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上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完善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形成机制
下一条:国家再次提高部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