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布时间:2024/12/06  点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擘画了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改革新蓝图,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高度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在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主导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理论学习教育机制,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机制,完善理论宣传普及机制,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提升文化治理能力;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形成全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挥政治巡视巡察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监督促进作用,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更多文化精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旨在充分调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以文化精品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市场化、多样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和创造力,繁荣群众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项系统工程。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网络文明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把网络空间塑造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引领风尚的新空间。

要规范监管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健全网络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发挥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坚持党对网络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良好互动的体制机制,形成网络综合治理合力。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滋养网络空间,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提升网络治理效能。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和引领网络空间,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文明建设一体化,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网上网下联动工作机制,提供更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要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高质量的网络法治体系建构及其有效运行保障网信事业创新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汇聚起网上网下最强向心力。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论述将理念与方法相统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传播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国际传播体系是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支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构建平台丰富、主体宽泛、传播精准的全方位立体式国际传播体系。

要聚焦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极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要立足多维的文化视角,优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支持主流媒体加快向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重构国际传播格局,不断发掘和提升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认识和深层共识。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创造良好条件,引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要紧跟文化传播移动化、社交化以及可视化发展等态势,拓展对外出版发行和国际传播新渠道、新场景,构建推进中国叙事的体制机制,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与其他文化共同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上一条: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
下一条:中国向联合国交存黄岩岛领海基线声明和海图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