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4/12/07  点击:[]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表明,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支持,完全顺应时代潮流、契合时代需求。

“和”文化是今天读懂中国与世界相处之道的密码。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而不同、互学互鉴。《国语·郑语》中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元共生才能进步,封闭单一必然导致僵化。《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文明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且相互联系、彼此依存、和谐共生。只有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全球文明倡议汲取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立足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强大动力。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在各个历史阶段影响着中华民族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文明之间虽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彼此共存、共同发展。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任何一种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与各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

中国从古至今既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也有着交流互鉴的实践。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此之后,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进程从未间断。汉代,中国的冶铸技术传入欧亚大陆国家。历史上,中国通过引进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品种,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交往与融合。敦煌壁画生动地展现了东西方商贸交流的画面。2023年,中国主导创建首个文化遗产领域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更是为保护、传承和发展亚洲文明在新时代迈出的实质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深入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内涵,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以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坚持多边人文交流机制,共商共建,推动多层次文明对话,以教育合作、国际传播等为抓手,持续为全球文明进步注入活力。

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其间密集出席近40场双多边活动,达成60多项合作协议文件,再次向国际社会全面系统阐释中国普惠包容、互联互通的发展理念和所作出的努力。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已经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外文产互动更加频繁……中国发起的博鳌亚洲论坛、北京文化论坛、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等重大国际论坛活动为国际人文交流搭建平台,助力构建全球文明对话网络。未来在全球文明倡议指引下,应持续丰富多边外交、文化外交、地方外交等,有效发挥民间智库国际合作、国际青年人文交流、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等合作机制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作用。

持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塑造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互融互通的国际生态。教育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中国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于2024年1月30日正式上线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面向全球学习者提供各类课程、国际交流会议咨询和数字博物馆资源等。同时,在全球教育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以促进教育资源与创新要素的流通、全球合作共生为核心价值导向,招生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通过教育激励效应、贸易促进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其母国经济增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红利。数智时代,应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推动虚拟国际化,做好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合作课程和项目的优化设计,培养优秀国际人才,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积极构建多元包容的世界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是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的重要组成,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内涵和实践成效又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新时代应加快传播内容、传播途径、表达和呈现方式的数字转化,根据传播对象的特点进行可视化、观点鲜明、社交互动性强的精准传播,多角度展现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髓,实现从“阐释中国”走向“中国阐释”。只有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在国际传播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讲述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


上一条: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维度
下一条:李鸿忠在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组会议上强调 自觉以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