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不仅是我国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也为开展全产业链的统计测度与评估、提升派生产业核算水平指明了发展方向。
重构现行行业分类体系 夯实全产业链统计基础
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着眼全产业链布局的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逐步形成。然而,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难以精准对接全产业链的整体框架,无法适用于全口径产业的分类体系。
从生产环节看,全产业链是整体概念,包括创作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产业运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环节。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下,急需从宏观角度掌握其发展现状,把握其发展态势,预测其发展趋势。
从产品形态看,全产业链的产品形态较为完整,既包括货物产品,也包括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因此,既可以从生产视角研究供给侧的货物供给与服务提供,也可以从消费角度研究需求侧的货物需求与服务满足程度。对全产业链产品供需平衡关系展开分析,有助于发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短板所在,检验该产业发展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从核算方法看,仅将扩展后的全链条产业中的各类产品简单汇总,局限于派生产业自身发展对经济总体的贡献是不够的。以产业升级为中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是该产业链对其他产业的牵动作用。如果将前者称为直接贡献,后者即为间接贡献。对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进行分析,有助于检验产业发展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否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否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
鉴于当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难以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契合,无法对新经济活动精准归类,也无法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估,有必要对既有的行业分类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以期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框架,从而为全面推进全产业链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透视全产业链发展过程 助力国情国力综合研判
随着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延伸与创新发展,单从某个行业角度审视经济发展、研判国情国力,难以避免维度单一、视角狭窄的问题。派生产业核算从宏观层面的社会再生产视角审视行业发展问题,通过社会再生产循环理论解读全口径产业再生产过程,揭示派生产业链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各个阶段的互促关系及制约因素,并通过全产业链发展过程的实景再现,助力国情国力的综合研判。
大国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全产业链视角派生产业核算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门类齐全、独立完整”针对的是所有行业汇总之后的社会总产品,而对于某个产业链条来说,其产品所属类别是分割的,产业链条是断裂的。虽然通过对不同品种产品生产的分析可以反映现代化生产过程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落地为社会视角的各类产业总产品实现。这就有必要将货物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公共服务纵向贯通、整体把握,以更好体现全产业链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有序运行。
全产业链视角的派生产业核算不同于行业产品视角。行业产品视角以产品本身的生产为主线,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目的在于反映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国际合作、地域合作或企业合作。而派生产业核算扩展了行业产品视角,以全产业链社会再生产过程为主线,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拓展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向下延伸至市场拓展环节、生活性服务环节或公共服务环节等。
关于产业间纵向联系的研究,目前多基于社会总产品视角,如基于社会总产品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链分析等。社会总产品是高度抽象与综合的概念,难免抵消了产业间、产品间的发展差异,平滑了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的派生产业链进行深层剖析。特别是我国在实现了完整工业体系、齐全工业门类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的派生产业链分析更具重要意义。
一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决定了全产业链视角派生产业核算在升级版产业链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关键地位。无论从产品视角还是派生产业视角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都会带来产业链条的提升和延长。从产品本身的生产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由此形成的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了以往对产品边界的认知。派生产业社会再生产链条上的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构建了更加复杂的升级版产业链条,催生出更具关联性的加长版供应链和产业链。因此,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全流程产业链研究的地位更为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纵深推进,决定了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派生产业核算在国内外形势研判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发展格局的纵深推进,产业调整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迫切需要了解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变动趋势,特别是那些不同口径、不同范围、不同层次派生产业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独特作用、直接效益、间接影响等。因此,如何通过特色优势实现派生产业链增长与产业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加需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分行业的纵向产业链研究,寻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堵点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扩展全产业链研究内容 完善派生产业核算体系
目前,关于全产业链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拓宽全产业链研究内容、推动派生产业核算框架的完善与升级,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第一,通过派生产业生产核算,反映派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派生产业直接贡献指派生产业部门在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直接投入获得的生产成果和创造的就业机会,通常体现为派生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增速。这一比重越高、增速越快,说明派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就越大。派生产业生产核算首先要解决派生产业总产品的口径或分类问题,即在现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识别出派生产业的特征产品和关联产品并重新归类。派生产业生产核算是通过编制派生产业生产账户实现的,账户来源方记录派生产业生产活动的产出,使用方记录派生产业的中间消耗,平衡项是派生产业增加值。
第二,通过派生产业供给使用核算,揭示派生产业的供需平衡关系。派生产业核算的重要任务是既要从供给角度反映产品来源,也要从需求角度反映产品使用,这样才能查找到阻碍派生产业链供需平衡的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因此,通过编制派生产业供给使用表,展现派生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关系,是派生产业核算的关键点和重中之重。目前,派生产业分类仍未达成一致标准,有些派生产业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派生产业供给使用表可以明确派生产业的来源和使用去向,从而有效识别派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清晰界定派生产业的具体类别,形成派生产业完整的分类体系,进而为提供更好的全产业链统计信息服务夯实基础。同时,派生产业供给使用表还可以展现派生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联系和平衡关系,以揭示派生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关联度与协调关系。
第三,通过派生产业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派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直接经济联系和千丝万缕的间接依存关系。派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贡献上,还体现在间接贡献上。间接贡献指派生产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派生产业之外的产业)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贡献和创造的就业机会等,旨在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派生产业全产业链生产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间接贡献可通过派生产业投入产出表测算的乘数效应来反映,比较常用的是影响力系数。派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是指派生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该系数越大,说明派生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大。
第四,通过派生产业全方位统计监测,评估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全产业链的统计监测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新兴产业或重要产业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有必要从产业链视角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监测,以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目标。
总体来说,拓宽派生产业全产业链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领域,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核算的精确度和全面性,还能更精准地评估派生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当产业链研究内容得到科学、系统且有效的扩展时,就标志着派生产业核算能力正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派生产业核算体系正在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