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浪潮兴起的当下,设计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引发设计界对创新方向与美学风格的探索。传统的中式风格如何复兴与重塑、当代中国审美应该怎样更好地表达,是当下中国设计在技术革新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深入理解人文与艺术性尤为重要
设计是一门伴随科技进步而发展的学科,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段,非常高效便捷。比如,设计师在头脑风暴阶段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创意、图像、模型、视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成为辅助设计表达的强大工具。
技术的发展提升设计的效率、拓展设计的边界,也驱动设计创新不断向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设计成本降低、制作效率变高,我们可以更高频次地看到多种题材的作品。我们需要发挥人脑的智识优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科技带来的便利,让创意设计变得更加精彩。同时,人工智能的出现也给设计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在设计工作领域中的参与程度越高,一些标准化的部分就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整合、取代。其次,设计风格趋于单一化、表面化的问题也更加凸显。比如,以设计的“中国风”为例,它在最终呈现时常常被人工智能简化为特定的几个视觉元素。然而,每一种美学风格的形成,都应该带有所处时代的环境特征,有它出现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应的载体等诸多信息,这些至关重要,不能被忽视。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阶段人工智能并不能自主工作,它依靠的仍然是具体操作的人。当下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的设计表现,更像是工业化体系的产物,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美学风格印象来源于大量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图像,有时我们开玩笑会说“这个AI做出来的东西A里A气的”。不难看出,如果不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基础设定加以人为干涉,默认方式的输出就可能会产生风格模式化、同质化的问题。虽然人工智能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在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算法,但决定人工智能的设计方向和发展、最终成果的呈现以及是否被采用的还是人。如何最大化地提高人和人工智能的交互效应、提升设计质量,更生动有效地传达出中国美学的内核、价值、深度和多样性?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师去不断思考和实践。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对人文和艺术性的深入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人脑可以把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内容“超链接”结合在一起。利用人脑独有的思维模式,训练AI模型学习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美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在兼顾规范性与实用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作品成果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展现中国审美风格与精神
真正的中国美学基于的是中国哲学、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内核,强调和谐、平衡与自然。正是这些理念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泱泱中华文化的宝库,值得我们珍视,也让我们的设计充满自信,广大设计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赓续、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设计的内核是文化,中国设计要体现出中国美学特征,符合中国审美。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设计师的文化自觉和美感训练是作品表达的关键,而面对人工智能的加入,如何使这种新技术参与设计的作品获得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底色,无疑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设计所传达的文化底蕴不是简单的文化挪用、符号拼贴,而是要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有深度地去进行设计研发,进而转化出特有的、经典的中国式比例、尺度、色彩及图形关系。我们要去研究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并最终应用到视觉传达上去。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具备对现代科技趋势和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例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依托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元素,遵循中国美学规律,形成一套完整的、多维度的奥运形象景观设计策略,向全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整体景观设计吸取传统的“诗书画印”和《千里江山图》等山水长卷绘画的美学特征,借鉴传统艺术的结构模式与节奏韵律,使得冰雪竞技运动员如同穿梭于山川流水之中。春节文化符号、吉祥图案的融入,烘托了节日气氛和美学意境。冬奥赛事用品,从“飞扬”火炬、“五环同心”奖牌到“冰墩墩”吉祥物,再到“霞光红”“天霁蓝”“长城灰”水墨配色制服等,都以中国文化作为核心要素展开设计。中国文化、冰雪运动与奥运精神融合在一起,让“中国风”在多种应用场景中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国式浪漫”。创作过程中,在深挖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设计团队利用计算机生成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视觉语言表现拓展,构成了一次人机共创的非常积极且有意义的设计实践。
利用并训练人工智能,创造出符合当下与未来的中国式审美表达,是一个科技、艺术与文化交织的创新过程。设计师要对不同元素、风格进行不断的叠加、连接、融合,将它们转译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趋势的设计语言。彰显中国审美旨趣,用设计为中华文化之美做出恰当的视觉诠释,是每一位设计师应尽的责任。
当前,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展示中国设计的创新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出中国自己的文化基因数据库,训练可以生成充分体现中国式审美风格的人工智能生成工具迫在眉睫。人机共创、协同完成从美学价值到文化内涵的设计呈现,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和谐共生,才能让设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让科学与艺术这两个关系密切的智慧载体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科技驱动创新设计——设计推动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