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概念的提出,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江苏要用好用足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好、科技投入能力强的良好条件和综合能力,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系统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把握大趋势、找准切入点、下好先手棋,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跃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注入高质量发展不竭动能。新质生产力由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催生而成,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作为科教大省,江苏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持续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长周期、战略性等显著特点,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之重器。江苏着力推进“1820”基础研究“策源”,深化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和创新联合体等创新机制,聚焦产业重点方向和新领域新赛道,进行关键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从0到1”的原创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筑牢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实践载体和现实依托,同时也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江苏大力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和苏州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并鼓励承担更多国家任务,探索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预研建设,推动了更多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融入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可以有效连接技术和市场,能够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力度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江苏以16个产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为基点,深入推进“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促进完善各类创新资源更好向企业集聚的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壮大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更多优质企业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厚植高质量发展牢固根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各国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产业创新成为抢占全球产业分工崭新赛道、塑造国家竞争核心优势的必由之路。以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江苏始终坚持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实现了产业链在全球产业版图中位势和能级的不断提升。让传统产业化蛹成蝶。传统产业是构成产业体系的底层基础,也是延伸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根基。持续推进产业创新不可简单摒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生产要素重组与优化的潜力。江苏以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为牵引,引导企业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持续巩固传统产业“基本盘”的领先地位,为产业发展增添更多的“数智化”增量。让新兴产业崛起成势。新兴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据领先优势,拥有深厚发展潜能,代表了现代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广阔等特征,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江苏牢牢把握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现代化趋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带动力。让未来产业点石成金。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着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是构筑科技优势和主导经济积极变迁的最活跃力量。江苏加强对科技前沿的战略预判和跟踪研究,科学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把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生态化重塑,促进点“绿”成“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兼顾,生动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江苏着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实现了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结构。绿色低碳产业结构的塑造直接决定绿色发展成效,新质生产力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绿色化、低碳、可循环的改造,实现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相互融合。江苏统筹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落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倍增计划”,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创新绿色低碳能源供给。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为能源低碳转型释放出绿色发展新动能。江苏在开展好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的同时,下更大力气推动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方式发展,以能源结构调整引领绿色生产力形成。建立绿色低碳运输体系。新质生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依靠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江苏以“水运江苏”为重点,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运输体系和绿色低碳出行体系,强化交通能源融合互动,促进了全省交通运输体系“向绿而行”。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型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生产关系在生产实践中,既会因其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而成为有益条件,也会因其落后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成为桎梏。作为生产力的社会表现形式,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新质跃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构建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江苏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推动生产力功能系统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以改革为先导求突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江苏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在强化财税、投融资、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改革的同时,加快完善江苏“人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开放为引领强带动。新质生产力蕴含开放合作和互利互惠理念,通过发挥优质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江苏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集聚流动力、配置增值力和辐射带动力,同时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在自贸试验区加快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