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06  点击:[]

一、引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重大时代课题,是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我们党百余年历史上第一次专门以党的领袖命名的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出台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全方面、多领域的关键性举措,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建设生态文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全球环境的治理贡献日益凸显。总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兼具科学意蕴与实践路径,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使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理论创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深层次、系统性挑战依然严峻,结构性问题和根源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长期积累的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从近年我们在坚决打赢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中央环保督察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看,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认识上不到位,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产生了不良影响,对经济、民生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一是在经济建设领域有关部门怠于履职、不正确履职,执法简单一刀切,将长期问题短期化,在没有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没有解决好先立后破的情况下,对中央交办任务简单地采取了数字算法、总量分包,层层加码,任性拿企业开刀,对自己所辖企业直接“一刀切”,对无关联企业随意“切一刀”。特别是随着党中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总体布局,一些地方把“碳达峰”变成“碳冲锋”,运动式“减碳”,“拉闸限电”甚至直接关停企业。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或导致区域经济严重下滑,或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供应紧张、供需失衡。二是在民生领域,采取了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处置措施简单粗暴”的做法。一些地方为解决雾霾和空气扬尘问题,发生过在炉灶上贴封条,农民收割季节一边割麦子一边开着拖拉机洒水的怪象、乱象,成为影响基层百姓民生福祉的痛点、堵点和难点。

此外,近年来,一些地方借生态文明之名,急功近利,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主义推进所谓生态美化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质造成对生态环境更大的损害。如有些地方为了让城市绿起来,贪大求洋、大树进城、高价买绿,“新绿”是否见效不说,原出处却出现乱采乱挖树木、毁林毁地的严重情况;一些地方“未富先绿”,斥巨资修建所谓“生态广场”,实质仍然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主体还是一块密不透风的“水泥板”。特别是一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工业化思维改造自然,违背自然规律随意建造拦河坝、围垦滩涂、开采海滩沙等,造成了系统性生态环境破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这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协同共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引领。处理好、实现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就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这五个重大关系。其中,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首要关系。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且正在继续证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反映高水平保护的成效,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生态安全进而整体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之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本质上、目标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如上所述的一些错误认识、错误做法,根本在于没有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实现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从指导思想看,就是没有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这即:体现在根本宗旨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主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经济发展理念和实践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主张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归根结底是要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固然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但从根本上来说,一刀切、切一刀、一关了之都不是目的;根本在于持续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解决污染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特别是要将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不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就无法实现战略性突破;不坚持创新,就无法突破在绿色关键核心技术上一些“卡脖子”难题。无数事实证明,文明的演进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绿色技术作为关键的劳动工具,是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性支撑,贯穿于绿色生产力的全过程,其裂变式创新发展对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和生态韧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针对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这两大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讨论。与本文紧密相关的第一支文献是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视为危及人类社会发展甚或文明本身生存延续的重大威胁与挑战。澳大利亚学者阿伦·盖尔认为,由于现代西方主客二分对世界的统治,人类正在面临着威胁全球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必须把人类置于一条通往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道路,这就是中国正在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进一步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具备中国特色的概念,只有通过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目标的革命性变革,才能取得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全球斗争。可以说,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被视为一剂解决生态安全问题的“良药”。不得不提的是,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从工业文明的迟到国转变为了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这一伟大思想主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创造的新形态得到了广泛认可,且已有研究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的经济学品格进行了局部探讨。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第二支文献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研究发展、以发展为主题的思想体系,其中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而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就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而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措施的永续发展模式,从这个层面来说,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可见,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品格,这种品格着重体现在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发展要求上。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把握生态和经济这辩证统一的两大主体时,现有文献大多从单方位视角出发,要么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着手,强调生态经济化发展,要么从习近平经济思想入手,注重经济绿色化发展。虽体现了辩证思维,但缺少习近平生态经济思想视角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因此本文主张的是同时把握住习近平生态经济思想中的生态品格和经济品格,将生态与经济视为统一体考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双重逻辑下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因此,从学理上阐释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既注重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又统筹好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在“安全和发展”这一宏大国家战略下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推向更高水平。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要认真学习研究和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和安全的主旨要义、深刻内涵,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发展总基调下,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范畴范式,更好统筹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精准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确保高水平生态保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包含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原则、总方略和战略路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许多论述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是脱离经济发展的生态思想,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想。这一基本认识,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标志性论述、标志性贡献的文献中。一是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关于发展本质内涵、时代意义和历史贡献的文献;二是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拟定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首次提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文献;三是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而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方法论、辩证法和实践论的文献。这一系列重大、里程碑式文献,其根本意义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换言之,我们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整套事关文化理念、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制度机制等的全方位变革,从来不是对单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翻版或修修补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拓展和发展。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回望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率先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两手抓”战略方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彰显了党对长远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深刻洞察;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这一系列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生态文明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推进的坚定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掀开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历史性大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正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的加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底色,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底线,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效益开辟了新通道;使经济发展既有了新的环境约束,又增强和增加了绿色变革动力和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开拓了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了经济发展效率的动力和方向。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将实现全面提升,其中美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两山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的发展理念。“两山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期首次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党的二十大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所作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关于现代化的绿色意蕴。也是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现代化内容及其实现方式的重新思考和深刻转型。

总之,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五个文明”“五位一体”,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进而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石。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及生态美丽“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的。从宏大的视野看,社会主义社会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五个文明”体系,表明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其历史定位、发展站位、战略高度伊始,就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资源范畴,本身内含着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显著标志的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有超越工业文明、彰显生态文明优势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范畴范式,且能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协调。这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次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重大战略范畴和实践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同时又扎根经济发展实践,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六项原则”后来在生态环境部系统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被拓展为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战略理念、重大原则、重大科学论断的“八大观”。不论是“六项原则”还是“八大观”,都体现了对绿色发展中经济规律基础性作用的尊重,本身包含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基调下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也可以说,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都得到充分和广泛地体现。相比之下,西方主流经济学或非主流的左翼经济学等流派的“后现代追求”理念,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可行性。

另一标志性的贡献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更加清晰的系统工程。在这里,一是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实质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力量、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要求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质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经济路径、产业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三是要求加快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质是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目标保障、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四是加快构建目标责任体系(实质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民至上”基本立场,要求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是要求“加快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实质是把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可以说,生态安全已经是国家安全体系十分重要的战略考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五大体系”的实质,根本意义在于,为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基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从而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转向。这也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要基于系统思维,改革要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向全面深化转变。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是新时代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需妥善处理的关键关系,这些关系被概括为“五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二是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提出要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同时推动各领域、各地区的协同治理,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三是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人工修复手段,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四是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指出要充分利用外部约束机制,同时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内生动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五是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要坚持中国的“双碳”目标承诺,同时鼓励和支持基于国情的自主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五大关系”,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也是指导“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的重大战略思想。

其中,特别是关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的论述,是对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工业文明无法破解发展和保护这一“二元悖论”、两难境地的科学回答。从哲学角度看,既是对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仅仅知道的一门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历史科学在21世纪的时代转化和发展;也是对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战略理念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所蕴含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高度竞合。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期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完成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另如,关于“‘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里固然有中国展现大国责任担当的国际承诺问题,但本质是中国统筹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两个大局,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自主选择,是中国人民自主作出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抉择,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优美生活生态环境的党的初心使命,必须始终立足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基于此,“五大关系”的提出,核心命题是生态环境保护,但究其本质,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自然同社会是通过对象性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制约的,因此自然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换句话说,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由对立走向统一,必须依靠人的对象性活动,依靠劳动解放,即共产主义的实现来完成。生态不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拟定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战略性构想,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文化形态、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国家治理、制度保障、社会面貌等方面拟定的战略路径,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是生态文明范式下生态社会建设的全景全貌,将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根本思想遵循。

三、系统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若干重大科学论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一系列重大战略性科学论断和理念,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角度看,习近平经济思想同样摒弃传统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思路,强调经济发展是注重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清洁低碳生产、维护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相互交融、互为目标、互促互进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呈现出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论断。换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展现出其创新性和前瞻性,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都有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同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一道,共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为解决现实经济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与大江大河母亲河绿色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全局的高度,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文明规律出发,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主持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身体力行推动母亲河长江、黄河生态保护,走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统筹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新道路。

就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而言。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自2016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节点,分别于重庆市(2016年1月)、武汉市(2018年4月)、南京市(2020年11月)和南昌市(2023年10月),主持召开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座谈会。会议的议题从“推动”逐步过渡深化到“进一步推动”,展现了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关注和深化实施,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截至2023年底,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显著提升,最新数据显示,水质达到优良等级(Ⅰ—Ⅲ类)的断面比例高达91.7%,与上年相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近8个百分点。在经济贡献方面,长江经济带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4274.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这也就是说,长江经济带走出了发展和保护双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道路。特别是绿色发展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入实施,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湖北省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省,湖北省十年实现万亿级“三级跳”,经济总量从2万亿到5万亿。这一数字,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而是湖北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端制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2023年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又以关于长江下游、覆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长三角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余年间,长三角以占全国1/26面积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率先形成中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和改革开放新高地。

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全面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发展是安全的基石,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在发展中谋求安全,在安全中促进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发展“第一要务”和安全“头等大事”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地处“中华水塔”、三江源头的青海为例,青海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均源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有鉴于此,青海充分利用高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电力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达93%、新能源占比达68%。这也就是说,青海省在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特别是着眼实现“双碳”目标,青海省会同各相关方,着力解决清洁能源发展“卡脖子”难题,使高原绿电不断远送外省,让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又以地处黄河下游的东部沿海工业大省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坚定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这一策略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显著突破。通过这一转型,山东省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接连攀升,到2023年已达92068.7万亿元。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该地区现已成为东方白鹳这一物种全球最大的繁殖地,鸟类种类数量从187种扩展至371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山东省的发展实践展示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模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绿色发展,山东省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方层面的深入实施和有效推进。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这一概念,马克思曾用“自然富源资源”这一研究对象。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富源资源。一是作为基本生活资源的水、土壤和空气等;二是作为基本劳动资源的森林、煤炭和贵金属等。它们既是一切生产工具、一切劳动资源的第一源泉,还是作为劳动者的生命力、劳动力和创造力的第一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多强调了在经济建设中追求和创造物质财富、建设物质文明,而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富源资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讲或者讲得不够,造成唯GDP的片面发展,付出了环境、资源、生态的巨大代价。把生态环境这一要素纳入生产力范畴进行战略性考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考量,深刻揭示出只有不断解放生态生产力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人类更高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形成对工业文明科学扬弃的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革力量,才能体现出生态文明相较于工业文明的比较优势。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自然生产力理论,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唯劳动力唯资本唯技术理论,科学阐释了良好生态的自然资本属性。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动力的关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是继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范畴之后,再次从生产力范畴战略高度出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这不仅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即通过绿色转型实现生产力的质的跃升。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竞合机制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是关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从实践上走出绿水青山“何以就是”“怎样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典型的“三段论”范式。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发展。发展不仅是硬道理,也是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实力解决生态环境历史积存问题的根本前提。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保护。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统筹。让绿水青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体现生态红利。“两山论”其实质在于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发展与保护协同之路,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此外,这一重大战略理论实现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创造性地开辟了“自然生态理论”。

首先,自然没有替代品。留得绿水青山在,其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就可以持续发挥,自然价值就能够得到守护并使之持续增值。也正是这样,守护好绿水青山,其所蕴含生态产品价值就能够高质高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根据保罗·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所界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保护与发展的辩证思考,而且明确认可作为自然、没有任何劳动介入的纯自然的绿水青山也有着价值,可以转换、交换,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以其社会使用价值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胜出。

其次,整体区域范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是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如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进行生态权交易,整体提升地方的生态品质和经济发展总体实力,从而使地方有更好的条件、能力和水平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修复和更好的生态保护,反哺绿水青山。这也等于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双通道机制,实现“越发展越保护、越保护越发展”的闭合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关于发展和保护“二元悖论”的难题。在经济学领域,肯尼斯·阿罗等学者强调,通过持续投资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进。通过这种平衡的发展策略,不仅可以实现人均财富的稳定增长,还能确保环境的长期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更好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内涵,统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良性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就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指出,中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这一伟大成就表明,一方面,我们在没有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老路的前提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推动和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绿色发展,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增强。另一方面,从习近平经济思想视角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坚持新发展理念,再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战略思想环环相扣,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战略遵循。放眼“十五五”时期,及至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在更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既要把握好、吃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实践要求和精神实质,也要自觉融会贯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联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好、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使中国的绿色发展成为21世纪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绿色变革,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1.以新发展理念为体系畅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互联通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理念遵循,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时代发展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十五五”时期,2030年、2060年中国承诺尽可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布局,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互联通更加强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地考察时,反复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的外部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正的外部性。新发展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观框架内,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打通了各个环节之间联通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在更宽广的空间自由流动和实现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将正的外部性内部化,实现正向效应的叠加,既能实现生态资源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能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互补,提高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中,同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之间良性互动的稳定性。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互赋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途径,而且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这一主线不仅从纵向上串联起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且在横向上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串联在一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主张的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施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生态产品和绿色产品生产等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应有之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纽带,以供给和需求为载体,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互赋能,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

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来看,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一方面,在“十三五”初期,中国水泥、钢铁、煤炭等产量一度稳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另一方面,一是对铁矿石、铝土矿、石油、铜精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二是水泥、钢铁、煤炭、一次能源以及常用有色金属的平均能耗强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落后产能过剩、发展方式粗放问题、结构性不协调、失衡问题十分突出,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总体安全、对人民生活在美好生态环境中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

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时代的十余年间,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从国际大环境看,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上升,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普遍不足,全球化发展态势遭遇逆流,地缘政治挑战极大升温。从国内环境看,受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叠加因素、产能过剩和生态资源环境约束交织、外部冲击和内部循环不畅等多重影响,加之核心技术、新业态仍在持续培育中,新旧动能转换压力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战略定力,带领全党全国,明确提出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性决定,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十四五”时期发展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成功实现软着陆。这是巨大的成就。

这个巨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倒逼传统污染型、粗放型企业从供给侧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传统企业向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转型,持续探索新道路。另一方面,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生态环境突出短板,严格“生态保护红线、排污总量上限、环境准入底线”,全面深化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资源保护主体及其责任,着力推动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问题的解决,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3.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尺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变革,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相互成就

高质量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战略抉择。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因此,生态环境良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而生态文明也不是不要经济发展,而是要将生态和经济统一起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产业化发展,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标之一。可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互为路径、互相成就的,两大理论都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其理论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交叉点实现理论效应的叠加。

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是孪生姊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保障在于坚持绿色发展,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从发展眼光、战略视角,统筹实现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中国2030、2060年前尽可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在中国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下,探求如何通过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既能够解决中国历史积存的环境问题,也必然能通过完善能耗控制机制和市场竞争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创新生产流程、倡导绿色生活和合理规划空间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入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这一论述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坚定决心。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时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这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超越。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此,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现代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中,已成为一项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内在动力;同时,也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更好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才能构建绿色化的现代经济体系。没有高质量的发展体系的建构,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产业基础;没有强大的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及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

4.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注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最新成果的新动能和新实践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短短20年间,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和人类对宇宙系统的无尽探索,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对整个宇宙系统的认知,也引发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产业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以清洁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能源等为代表的低碳绿色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了孕育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态产业基础。以数字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例,数字技术正以其创新的力量,重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各个层面。它不仅引入了新思想和方法,还催生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种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全面进步的关键因素。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要涵盖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原则、理念和指导思想、实践路径,实质上为统筹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基于经济学的战略性指引。由此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个发展问题,离开经济视角单一看环境问题,或者说就环境论环境,在实践中非常有害。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这个重大科学论断,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既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又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补充了新原则,为在更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根本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回望历史,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既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同样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支配。原始社会,“火和石器”是原始文明的标志,人类用石头摩擦取火这个原始的“机械运动”转化所形成的热能,逐步使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农业社会,“铁犁”是农业文明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铁已经在为人类服务”;工业社会,纺纱机、蒸汽机、机器化大生产,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新时代经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一方面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使资源环境要素价格与其稀缺性、外部性相匹配,破解资源要素粗放利用问题,倒逼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另一方面,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效益的倒挂现象,进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释放生态新优势。由此,在生态安全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发展中释放高质量绿色动能,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高质量发展中释放生态优势,二者辩证统一,在协调中实现生态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也由此,由新质生产力所决定,中国的绿色发展成为21世纪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绿色变革。

五、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质就是一部鲜活的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坚持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怎样绿色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上,只有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历史性姿态表现为发生在中国大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一场“绿色变革”“绿色革命”,从发展理念到经济举措,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范式”。统筹实现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就要深刻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内涵。

绿色发展是人类面临资源能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双重压力之下的创新之路,是传统生产要素作用空间有限条件下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动能。中国的绿色发展有力化解了传统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僵局,回击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质疑,生动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智慧。这也就是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相互协同,体现了两大思想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党的二十大提出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基于此,必须更好地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范畴,更好统筹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双重逻辑。从根本上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的“真经”,它要求把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置于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野下,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经济性、成长性和未来性。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居首,着力推动形成文明变革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力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四个特征共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坦率而真诚地认识到,工业文明所以引领人类文明数百年,归根结底在于领先的工业化的技术和产业。我们要引领新的生态文明,就必须有相较于工业文明而言能够超越别人的硬通货、硬实力。必须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在更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才能够突破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够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效应,成就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新常态,使绿色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在第二个赶考之路上的革命性变革。全党全国全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各个社会个体,都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紧密严谨的逻辑体系出发,着力审视、对照和加强所属主阵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相关性,特别是从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出发,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体现蓬勃向上的成长力贡献经济学思维,提供经济学发展范式。

绿色发展已被广泛认可为全球发展范式转型的核心要素。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绿色经济以及包容性绿色增长等多元议题的推动下,它代表了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深刻反思与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这样,不仅关注人类生态与文明、人类社会整体进程中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还以当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其历史趋势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如何在“现代化”面前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或内在要求。这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学说的独特之处。于全人类而言,生态文明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保其持续存在的基础,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的挑战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和局限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以其独特的实践,探索并证明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共生的道路,实现“越保护、越发展”的绿色发展闭合圈,使生态文明成为继可持续发展理念之后新的、可为全人类所共享的新的绿色发展观。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推进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系列不确定性加速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进入战略重塑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坚持目标不移、大局不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懈奋斗,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相较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以资本为中心、以对外扩张掠夺、以人与自然关系高度对立所形成的工业文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和平崛起、绿色崛起的文明形态,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占领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这样,其伟大成就、重要贡献、历史地位,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就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融会贯通和有机统一。它们在整体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科学逻辑、实践逻辑,深刻揭示了我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思想力量源泉,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懈追求,深刻揭示了中国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担当。马克思主义在其创立之初,便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设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和解”的“两个和解”的历史任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一道,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两个和解”思想提供了思想源泉,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是日益站在世界正中央的中华民族以原创性、独特性、标志性贡献在21世纪对工业文明观的矫正、科学扬弃,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智慧和力量。


上一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下一条: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