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坚持守正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4/12/06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我们党历经一百多年奋斗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壮阔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不仅撼动了由少数国家建立起来的所谓“规则”和“秩序”,同时也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是照亮中国百年发展历史的明灯

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表明,正确的理论是工人运动具有自主革命性的前提。他还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自发性的最高表现就是修正主义,其自发行为只能做革命的尾巴,参与其他阶级(例如资产阶级)自发领导的革命运动中。工人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觉悟,并自主产生自觉的革命运动,变成先进的革命领导阶级。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只是在近代才出现了彻底摆脱封建制度黑暗桎梏、朝向更高级社会制度过渡的曙光。然而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追求进步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脱胎于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理念,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中许多主张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现实脱节,注定不能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因而也未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成功,拉开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工具观察国家命运的序幕。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

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引领下,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崭新篇章。在那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如何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政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实践让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党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掌握这个武器。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又敏锐地认识到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机械地照搬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只有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有力地指导中国实践。历史同样证明,正是由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使得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历史成就。

(三)正确的理论与理论的创新引领中国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历史。理论创新既包括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有内容的中国化改造,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虽未有论述、但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的结论。例如,毛泽东同志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武装斗争学说的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用武装的人民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夺取政权。但是,马克思所说的武装起义,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的,在那些已经基本普及了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里,主要的社会矛盾体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特征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张,而事实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又例如,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应该实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来统一安排和调度生产、分配和消费。然而,马克思提出这一主张的时期社会主义作为国家社会形态尚未出现,上述的论断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更高级、具有更为发达生产力这一前提之上的。但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单独出现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环节。基于对现实的正确认识,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市场经济作为工具为我所用,极大地促进和解放了我国的落后生产力。

党员领导干部在开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时,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逻辑、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历史的经验表明,凡是误解曲解、偏离或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具体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使之符合中国的需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对此,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

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仅来源于人民,而且始终贴近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发现、总结人民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特征,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依靠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天然的共鸣和价值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键在于做到“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广泛地吸收了全人类的思想精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智慧。比如,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本。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主张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类似的还有,共同富裕与“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天人合一”,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与“仓廪实而知礼节”,等等,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勇”的契合度很高。为了能够更好地斗争,马克思强调斗争的智慧,主张具有透过表象看清本质的认知能力,这类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马克思还主张对同志要团结友爱,对阶级敌人必须残酷无情。在马克思那里,“仁”只是内部团结的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对敌斗争,因而在马克思的逻辑里,“仁”是从属于“智”和“勇”的,这一思想观念在中国革命时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得以生长;只有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要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汲取广大人民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理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目睹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散到联合的过程。在斗争中,工人自发地产生了团结战斗的要求,开始从工厂内的团结发展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工人间的团结,进而要求全国无产阶级的团结。他据此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单靠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团结是不行的。如何才能真正促成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说明人民群众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转化的主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也是中国人民容易理解、容易接纳、容易践行的理论。革命战争年代,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中国人民从一盘散沙中组织起来,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要使党的理论永葆生命力,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人民的自觉信仰与自觉实践,让人民感受到党的理论是“有用、好用”的真办法、真手段。只有善于使理论“接地气”,让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才能真正使理论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人民的行为举止与生活习惯中,成为人民群众内在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党要始终坚持实践原则,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首创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集思广益,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让创新理论“聚民智”,激发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活力。同时,党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问题。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的真意愿、真期盼、真问题,科学总结提炼出相应的办法,继而将这些办法上升为新鲜理论,让创新理论“顺民意”让广大人民发自内心地站在党这一边。

理论创新应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并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一)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性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在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我们党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

(二)用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开展理论创新,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水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永不停步的勇气和决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同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相结合,是把握历史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国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扛起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前行的动员令;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国际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世界的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提出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世界多极化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一切爱好和平、追求进步、主张公平正义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以体系化、学理化建设巩固创新成果支撑创新发展

随着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逐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发展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过程,表现为理论创新的体系化、学理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本培元的过程,也是“铸魂”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具有科学严整的学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主要部分组成的,三大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最科学、最锐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价值等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并以阶级、阶级斗争观点,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得出了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的基本判断,最终提出实现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目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深深扎根于实践,遵循严密的理论逻辑,互为支撑、相互论证,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从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理论是理论创新的一般规律

作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创新产生的新理论应与原有的理论基础具有内在统一的理论逻辑,新理论不能脱离原有的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内部应该前后呼应,不能自相矛盾、相互排斥。理论创新要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体系要涵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能出现理论短板或理论空白。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不能建立在假设或臆想之上,理论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必须是正确的,而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它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以实践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体系化、学理化是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方法。体系化为理论创新提供有序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学理化则是在体系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科学方法论,推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拓展范围、丰富内涵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备、逻辑严密,体现了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两个“自觉”相互贯通、逻辑互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上一条:“一带一路”:越走越宽阔的“道”
下一条: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