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7  点击:[]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2003年7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时明确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浙江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率先开启了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范畴,党的二十大作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这些部署和要求为公共文化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公共”二字是它和其他文化类型最显著区别。所谓公共,强调的是文化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公共文化就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

社会发展为什么需要公共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把公共文化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下思考。谈到文化,我们熟悉一句话,叫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说到底就是以文化人,用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文化基因去熏陶人、塑造人、改造人、凝聚人,从而成就建立在共有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公共文化完成这一任务的独特方式,在于通过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让老百姓在满足精神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有伦理规范、传统文化基因内化于心。没有丰富多彩、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失去了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这是公共文化又一个重要的功能体现。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要素、政治观念和政策体系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吸引力、制胜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就是文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是文化自信。没有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没有主流价值观的内化于心,文化安全受威胁是必然的。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文化产品供给的优质性,提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等一系列重要论述。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旧念兹在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5年被称为中国公共文化“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正式进入党和政府的顶层政策文件。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分别提出“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2005年到2024年这20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包括公共空间场地免费开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是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二法”,即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三是推动公共文化领域实施“三项改革”。从2014年到“十三五”末,我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三项改革任务落实。

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浙江温州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建设,引领了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方向。嘉兴市是我国率先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地区之一,其创造的“分级投入、集中管理”的总分馆模式,为总分馆制作出了有借鉴意义的探索。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如今已发展成为遍布全国乡村、一年四季不断线的农民文化盛宴。浙江文化馆创造的“艺术自习室”,拓展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馆基础性、常态化服务项目。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路径方法

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保障14亿多人口基本文化权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人群差距。二是总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主要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任务艰巨。四是深化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具有紧迫性。五是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提出新挑战、新任务。六是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接下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聚焦以下主要方面。

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发展水平。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品质,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向农村延伸。以村晚、村舞、村歌、村超、村赛等为抓手,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城市文化资源和服务下沉农村,建立面向农村的文化资源和服务配送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强县馆”计划,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

二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积极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补助经费的支持力度。优化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政策与流程。在文化馆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向生活美学、艺术素养养成方向拓展。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之间功能融合,以功能融合增强服务能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集群。

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探索公共文化资源数据进入国家文化专网和“数据超市”的标准与方式。创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应用新场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大众化利用。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智慧化设施设备升级换代。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制度建设。建立上下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指导和激励社会力量承接主体提高管理运营质量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实现方式。创新“文采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组织运营方式,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上一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基层治理养分
下一条:找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 形成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