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其中,“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既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选择。
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方面,要坚持“优质”原则,确保提供的文化资源质量高、内容好,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直达”原则,减少中间环节,使优质文化资源能够直接、快速地送达基层。
用好政策法规。根据《决定》要求,结合龙江实际,制定具体的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更好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探索高效运行管理机制。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由各地党委政府负责、职能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乡村(街道、社区)两级自我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构建使用效能评价体系,引导基层群众参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形成设施良性运转、活动经常开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推动省内外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和交流,共同打造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示范项目。对内发挥文化资源作为特殊教育资源重要作用,提升基层居民的文化荣誉感、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教育引导群众爱护、传承优秀本土文化;对外加大文化推介、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现龙江文化特色和亮点,提高龙江文化影响力和地方知名度。
畅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路径
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有助于补齐基层文化短板,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要加快畅通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路径转化,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均等化,先要解决基层文化资源“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更要重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搭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统筹、整合全省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冰雪文化等资源,打破区域、层级、类别壁垒,使省内分散文化资源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发挥整体效应。联通文化资源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等各环节,建立资源整合链条。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因地制宜提升基层文化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触角直达基层群众的优势,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接地气、聚人气的公共文化活动。选派有特长的专业人员下乡进村担任“文艺村长”,为基层百姓上好“文艺课”。打造基层文化示范样板,形成村庄特色文化阵地。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业余文艺团队培育力度。精选乡土文艺人才、基层文艺骨干和非遗传承人,组建“基层文艺骨干队伍”,成为文艺惠民活动的主力军。定期举办文娱活动,鼓励发展民间剧团,提升文艺骨干和文艺队伍的专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培养文化能人和爱好者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
促进文化资源的均衡分配
文化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之一。建立直达基层的优质文化资源分配机制,有助于推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缩小城乡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差距。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利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以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文化站。
推进建设基层文化品牌长效机制。擦亮文化惠民品牌,发挥“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形成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着力推出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节等具有龙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全域全季上演精彩文化活动。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平台,实现城乡群众共聚“云端”,共享丰富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策划组织举办各种专题文化艺术展览和节会活动,举办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增强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的可及性,让优质文化资源与基层百姓直接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