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发布时间:2024/08/30  点击:[]

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重点,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对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决定性一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我们要尊重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牛鼻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突出培育和壮大专业高效、勇于创新、充满活力和自生能力强的经营主体,突出生产要素以价格为指引的市场配置机制,突出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互动共促,提高市场经济内生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理解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不断改善与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方向、要求及动力保持高度契合与协调的过程。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物质成果,为经济社会其他领域改革提供更好基础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其强大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激发其他领域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促使各领域改革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形成改革的“组合拳”和“协奏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能为其他各领域改革创造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完善。

深刻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以重点带动全局,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化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制度统一、监管公平、设施联通为重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以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来进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优化区域布局,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扩大源头技术供给,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以政策机制创新适配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以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为重点,完善国家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体系。以稳定发展预期、提高预期管理质效为重点,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重视发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健全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充分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强大动能。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提高种粮农户的比较收益和积极性。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自主开放,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上一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下一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