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五周年,也是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新定位一周年。使命面前,应着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跃升。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活力源于产业结构完整、科技创新活跃、对外开放水平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大湾区的发展。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占全国11%以上的经济总量。
相较于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优势表现为制造业规模优势、后发优势和集群优势。从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成本、地理区位和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积极吸收成熟技术,培育出产业链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以新提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产业开启“加速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一批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同时,构建广深港和广珠澳“两廊”、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两点”的创新格局,协同港澳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拥有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等主要科技指标保持全国首位。2023年,研发费用超过3600亿元。其中,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9%,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
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与生俱来的基因。这一区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的枢纽。在区位优势突出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第二,改革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鲜明特征。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软联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度融合的基础。
在公共服务方面,粤港澳三地持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规则机制的联通、贯通、融通,聚焦居民关注度高、参与度大、获得感强的民生实事项目,坚持“小切口”带动“大变化”,打通民生融通“最后一公里”。
在数据跨境流通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的深圳园区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实现定制化数据跨境可信传输;成功探索数据要素跨境市场化,推动场内数据跨境交易实现“零的突破”,继而实现量质倍增。同时,引入首家香港数商入驻深圳数据交易所,达成首个香港企业进场交易项目合作。
在法治领域,在广东省司法厅、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牵头下,先后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争议调解示范规则》《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资格资历评审标准》《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专业操守最佳准则》等三地法律服务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成果。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提供科技支撑。
这一生态链覆盖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全流程、各环节,将创新具体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发展壮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此外,围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下大力气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广州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并启动相关项目;深圳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工程院设立首个香港院士工作站,推动香港和内地在工程、科技等领域高端人才的交流融合。
第三,进一步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力度。
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立足市场主体需求牵引,在推改革、扩开放、促创新上持续用力,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一是从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入手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便捷、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循环畅通、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
二是立足湾区导向,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限制,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等。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在跨境通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执业、便利生活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的改革示范作用,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融资、人才等问题。
要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着眼于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形成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确保双向投资和企业经营的自由化,积极探索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机制,更多关注解决外资进入、设立法人机构之后的“准营”问题和公平待遇等问题。
二是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打造外汇结算自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主阵地。自贸试验区应继续探索运用前沿技术的金融监管模式,继续吸引港澳金融机构集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一体化金融服务。
三是促进服务贸易和人员往来自由化。自贸试验区与港澳以及国际的专业服务合作,要实现更大更多的突破。可结合全球供应链环境下货物贸易发展新趋势,加大力度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借此带动大湾区各大港口配套服务业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