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7/06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悉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应用化导向和问题意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但在基础研究、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科技资源的整合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要坚持学科内部分工和跨学科协同攻关并重,通过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同性,畅通不同学科研究的交流渠道,搭建信息共享、研究互动的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农作物种子、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方面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搭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联动平台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搭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联动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扎紧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纽带。新质生产力是从理论研究到要素组合再到现实应用的全要素全链条生产力,离不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要发挥企业的“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企业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进行信息对接和技术协同,建立企、校、研常态化对接平台,动态反馈人才培养需求,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与企业协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中心,畅通运行机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加强团队建设、强化集体协同,避免单打独斗和信息茧房,建设产学研融合的大数据信息集成平台。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越强,对制度机制的要求就越高。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不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动。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现实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前沿性、突破性、前瞻性的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孕育一大批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生产工具,有助于推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推动生产过程向平台化、网络化、协同化转变。我们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既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又不能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加强科技创新,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提升。要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行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的改造,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劳动对象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上一条:让阅读点亮青少年精神之光
下一条: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必然要求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