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我革命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04  点击:[]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是不断革故鼎新的璀璨文明。党的百余年奋进历程厚植于中华文明基因之上,是一部持续自我革命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反求诸己、激浊扬清等理念,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我革命精神,对于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维新与思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革命精神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迁,倡导“日新其德”,警惕“积重难返”,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逐步成为中华民族防控风险和面对挑战时的精神特质,体现了自我革命精神的必要性,为回答“为什么要自我革命”铺陈了鲜明底色。

秉承因时而变的态度,以应对永恒的变化。在面对“天命靡常”时,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因时而变”的积极态度,为自我革命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认知基础。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传统智慧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新征程上,“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应当“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积极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从而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自我革命精神的基础,更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运用革故鼎新的策略,以抵御僵化的态势。中华民族在寻求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孕育了自我革命精神,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在意识到“天命靡常”之后,诞生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观念,形成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共识。这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文明永续发展的期待。中华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动态革新观,既维护传统之根,又鼓励时代之变,彰显出中华民族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智慧。这一精神特质,不仅促进了历史上多次文明转型与社会进步,更为当代中国面对挑战时,提供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底蕴与理论自信,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

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以防范重大的风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等观点,揭示了质量互变规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等古训,则彰显出深沉的忧患意识。这些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独特智慧,成为我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实践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贯穿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成为治党治国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着力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深刻表明我们党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

慎独与自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革命精神的自觉性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我革命精神,不仅是对外在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更是一种内在的觉醒与超越,体现了自我革命精神的自觉性,为回答“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提供了有力注脚。

坚持君子慎独的理念,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和“自省”思想,作为一种自觉自律的道德修养境界,不仅强调个体独处时应持守正道,也要求群体或组织在无人监督下仍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有正视问题的自觉,才能有刀刃向内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作为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对宗旨、原则和纪律的坚守上,更贯穿党领导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变革动力,是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

坚持改过自新的精神,拥有解决问题的水平。“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改过自新是自省的目的,更是自我革命精神中问题意识的呈现。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论是个体还是组织,不断完善自我是“刀刃向内”的真正实践追求。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在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慎独慎微”的警醒下,我们党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及时发现短板不足、消除突出问题,从而更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坚持检身正己的准则,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刻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政治情操。治理天下者不但要修身正己,更要垂范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古训“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党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不仅要求个体或组织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提升,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在于通过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激发全社会的变革动力,从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不仅为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和精神基础,更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方向指引。

秉公与清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革命精神的坚定性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追求社会公正与人民福祉的价值导向,以及一整套自我约束的制度规范体系,体现了自我革命精神的坚定性,为回答“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积淀了历史经验。

致力于“大同”,秉持天下为公和民为邦本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革命精神的实践逻辑,深刻体现在“正德、利用、厚生”的递进式追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路径之中。自我革命精神作为一种勇于超越自我、不断革故鼎新的价值取向,其愿景是通过实践“经世济民”的理念,增进社会整体品质与福祉。这种精神气质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革新,以期达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展现出了一种独特气质,成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价值渊源。这也深刻昭示,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推动全党以更加坚定的为民初心跳出历史周期率、完成历史使命。

着眼于“激浊”,构建制度完整和律法严明的体系。回顾历史,一脉相承且不断完善的监察制度,为自我革命精神的实践提供了有力依托。从秦汉的御史台,到明清的都察院,监察机构不断演变,职责日益明确。“没有严明纪律作保障,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与此同时,律法日趋完备,从早期尚不成文的习惯法,到隋唐时期以《开皇律》《唐律疏议》为代表的法典体系的形成,再到《大明律》《大清律例》的完善颁布,古代中国对贪腐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以古照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严格执纪推动制度执行,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

立足于“扬清”,强调树立典范和榜样引领的作用。“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大多倡导为官要做到德才兼备、清正廉洁,旨在通过设定官方道德标准来引领和塑造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新征程上,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同时也指出,“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危害就越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行为示范树好榜样、立好标杆,在组织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头雁效应”。“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践行自我革命精神,必须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做到“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


上一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下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与“第二个结合”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