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增强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伟业培根铸魂
发布时间:2024/06/21  点击:[]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指向,更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这一目标,必须在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守正创新的辩证基因和多元一体的综合禀赋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继而奋发有为、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文化自信源起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主要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优势。这种核心价值和独特优势,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基石。

文化自信内蕴于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历史是文化的根基,文化从历史中走来。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从历史中演化创造、于传承中生生不息。只有以大历史观来认识中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发展趋向,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认同,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理解过去、展望未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自信依托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只有确证了“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赓续民族文化血脉,才能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道德观念充满信心。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文化自信兴盛于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状况成为影响国民文化自信的强烈因素。近代中国,国力衰弱,中国人因为贫穷落后而受欺挨打,消退、动摇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攀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硬实力的飞跃带来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就是勃兴于辉煌的中国奇迹、火热的中国实践和伟大的中国成就。

以文化自信提振全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以文化自信提振全民族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民族精神气质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标识,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形成根植于“传统”、发展于“现代”、着眼于“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滋养人民精神生活,以灿烂文化积蓄自信的底气,以中国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

以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族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是一个民族在共同文化背景熏陶下,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独立自主,坚定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和自信的依据。中华文明以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机盎然的文明体系。中华民族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凝聚成魅力无穷的文化品格。这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以文化人、培根铸魂,不断提升全民族文化品格。

以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放眼今日之中国,“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诗词热”兴起,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以昂扬向上的风貌奋发图强守正创新。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道阻且长。既要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沃土,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还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只有以昂扬向上的风貌主动作为、自信自强,才能展现出强烈的历史自觉与主动精神,在砥砺拼搏的生动实践中守正创新,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擘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在破解“古今之争”的过程中,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以今非古;而是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破解“中西之争”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拿来,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兼容并蓄,以“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包容、吸收、借鉴各种不同文明形式的优秀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繁荣。理性平和的心态是破解“古今之争”“中西之争”的重要条件,有助于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发展优势,壮大话语优势,不断增强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使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自信自强,勇毅前行,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上一条:畅通催生新质生产力关键路径
下一条:“文明”概念的内涵流变及其当代阐释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