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疆喀什:中外专家学者谈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发布时间:2024/06/18  点击:[]

6月12日,“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举办。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协办。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埃及、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蒙古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170余人参加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下为论坛发言集萃。

湛如:新疆在跨文明交流中是特殊的存在,要让文物遗迹发声

新疆在整个中外交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它连接了四大文明。尤其是西域,不管是希腊、波斯、印度,还是来自中原,在这里交汇。严格来说,在人类的这种跨文明交汇的交流史上,新疆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第二个,就是从1世纪开始,一直到10世纪左右,上下千年,不管是大漠深处,还是天山南北,大量的石窟寺的出现,还有佛教文明的传入,它不仅丰富了、还发展了这个区域的一些文化。换句话说,它既丰富了这个传统,同时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传统。第三个,新疆这些年来,在整个石窟寺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一些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一些塔寺的整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是作为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亲眼看到了多年来这些石窟寺,在保护、研究、整理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我们也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一些见证了多元文明的记忆和交往交流交融的石窟寺,让历史发声、让文物发声,必将也能够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湛如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牛汝极:儒释道文化在高昌回鹘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研究回鹘历史文化的学者,从古文献来看,回鹘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儒释道的精神。在漠北时期,它信仰的是摩尼教,那么西迁以后,尤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写本。展现了儒学、道学、佛教以及耶稣基督教信仰,而这些文献可以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文脉。因为中华文化的结构就是儒释道的传统,而这个方面呢,回鹘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回鹘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属性和标签。(牛汝极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韩建业:从彩陶文化传播看新疆文化逐步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

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几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距今5000年左右,在通天洞遗址发现了碳化的黍和小麦共存,黍应该来自华北等地,而小麦应该来自西亚等地。这表明当时东西方文化已经在新疆发生了最早的交融。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中期,在哈密的天山北路墓地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传统的彩陶,说明甘青的彩陶文化已经拓展交融到了东疆地区,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天山北路文化也是流行彩陶,因为马家窑文化本身是仰韶文化扩展交流到甘青地区以后,和当地文化交融的产物。

那么,哈密地区彩陶文化的发现,意味着距今4000年左右,新疆东部已经初步融入了早期中华文化圈。距今35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晚期,东疆这些包含彩陶的文化开始向西大范围的扩散交融,使得中天山南北地区首次出现了彩陶。距今3000年左右进入早期铁器时代,这些彩陶进一步扩展到了天山南北各个地方。比如说,吐鲁番至乌鲁木齐地区的苏贝希文化、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的索墩布拉克文化等等。彩陶本身是农业文化的产物,新疆天山南北彩陶文化的流行与其半农半牧的经济方式有关,也是它在审美和意识形态方面形成共识的体现,与黄河流域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这是新疆进一步融入早期中国文化圈的明证。(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魏坚:东西文明交流其实在张骞通西域前就开始了

其实,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话题,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资料和考古学所获得的资料,我认为大概在青铜时代偏晚阶段就已经交往得非常丰富了。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牧人们赶着牛羊就可以来回地走动,那个时候所谓的丝绸之路就已经开始。

而真正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那么在那以后,其实一直到唐宋,元代到清代,这个路一直是畅通的。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受到各方面,比如战争和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是畅通的。所以,中西文化的交流,文明互鉴,一直是存在的。(魏坚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

金述龙:“伊儒会通”在新时代的实践

我来自山东,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最近几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山东“伊儒会通”,就是历史上伊斯兰教和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包括新时代的一些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当然这些工作呢,我感觉在新疆,尤其是在当下的新疆,对新疆伊斯兰教工作,对新疆的民族的融合、和合共生这些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借鉴。

比方说我们山东在“伊儒会通”方面,我们一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研讨,这个研讨,我们从地市级到省级,到国家级的“伊儒会通”研讨会。我们去年还在埃及的开罗、在摩洛哥,进行了“伊儒会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把历史的“伊儒会通”的一些好的做法,很好地把它提炼出来。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又在“伊儒会通”社会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方说我所在的济南清真南大寺,我们有一方非常著名的伊斯兰教石刻,叫《来复铭》石碑,我们围绕这个《来复铭》石碑,结合“四进清真寺”的要求,我们在济南的“一街三寺”——“一街”就是永长街,街上有三个清真寺,我们分别在南大寺打造了一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这个基地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

一个是外部的展板部分,主要是把我们国家的一些重要的涉及法律法规,比如说去年我们全国人大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宗教事务条例》这些,作为展板的一个部分。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法治讲堂,我们聘请一些专业的律师给信教群众讲法律。我们还有一个法治阅览室。那么这些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教育广大的信教群众,要学法懂法、尊法守法,做一个守法公民,做一个守法的信教群众。

第二个实践基地,就是在清真女寺成立了一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结合我们山东儒家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导广大的信教群众为社会服务、遵纪守法,在各个方面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清真北大寺成立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就非常丰富,把我们山东,包括我们国内一些回族的先贤,作为很好的学习榜样。这是“伊儒会通”社会实践的非常重要的方面。(金述龙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彭无情:新疆多种宗教和谐交融发展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东西方交往交流的必经通道,这样的地理及自然环境,决定了处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枢纽地带的新疆,不仅是东西方各大文明中心进行经济往来的主干道,也是进行文化传播交流融合的大动脉,还是世界各种宗教和文化的汇聚之地。

外来宗教传入之前,新疆流行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大约公元前4世纪祆教传入新疆,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此后道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又相继传入新疆,使新疆宗教并存局面更呈现出多样性,新疆的多种宗教彼此互鉴、彼此融合,其具体路径是各种宗教在交流中共创、在共创中适应、在适应中交融、在交融中并存,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宗教多元通和特征。比如历史上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节日期间,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等地就有集体跳萨满舞的习俗并延续至今,诺鲁孜节曾经作为祆教的一种宗教节日,现在仍然是新疆部分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南疆地区一些清真寺的壁画有非常鲜明的西域佛教文化的艺术遗风,比如莎车县加满清真寺,梁坊上有佛教文化的莲花、祥云和金色光环等图案,这些都充分说明和谐交融共存始终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彭无情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新疆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

潘维:南疆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城市化、推普、中华文化浸润

我认为一方面是在经济上要抓紧我们的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问题上,我感觉南疆的一些问题,和我们在20世纪内地,21世纪初的“三农”问题很相似,就是人多地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当时我们的农民离土离乡的出口在南疆,结果就收窄了,随着市场化进程。现在,我们正在拓展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让我们南疆的农民,也能够有更多地走向城市化、工业化的出路,加速我们的农民的城市化。第二,就是在意识上,我认为应当加速普及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机会、就学机会都走向更平等。我认为城市化和推进通用语言的这种普及,这两条,可能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认为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主流文化嵌入进去,突出地要去找到我们嵌入点,我认为这一点也是非常必要,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在文化上我们讲求多元的交流交融,最后融为一体。(潘维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全球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所长)


上一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下一条:以铁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