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24/05/30  点击:[]

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产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给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世界观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世界观。

“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既造就了中国人民儒雅、宽厚、温良的独特品性,也为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有差异性的对立,才存在“和”与“不同”。回溯历史,西周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理念。“和”是不同事物的相继相成,是多样性的统一;“同”即简单的同一,不能产生更多新的事物。后来,孔子继承这一理念,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孔子看来,要有君子之修,必须兼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子思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观点,体现了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冲突,反映了大自然的包容精神与和合共生之道。

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相融相通。“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由此来看,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正是因为文明存在差异性,不同文明才能不断交流互鉴,才能促进世界文明大融合和大发展。我们必须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才能使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持续提供精神动力。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天下观

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天下观。

“天下为公”是中华文明理解和思考世界秩序的重要起点,是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根基。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内含和平、发展理念,天下为公的“公”具有公共的意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彰显出社会大爱和爱好和平,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美好图景。“以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观点,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天下为公”内含公平、正义理念,天下为公的“公”具有“公正”的意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成员得到关爱享有平等的待遇,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不追求私利。“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等观点,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平与正义的向往。“天下为公”内含民主、自由理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实行德才并举的民主制度,崇尚诚信与自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无为而治”等观点,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主与自由的愿景。

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理念,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歧视偏见,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相契合。我们必须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体现了“革故鼎新”的发展观

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发展观。

“革故鼎新”的发展观既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革故鼎新”内含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独特性,具有守正创新的品质。“革故鼎新”最早见于《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在文明延续和传承中要革除糟粕,辩证取舍,不断创新。《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强调国家必须重视改革与创新。《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等观点,激励着我们要主动调整,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强调从动态维度及时反省和革新。

应当看到,中国古人对其他外来文明始终保持“革故鼎新”的态度,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拥有兼收并蓄的品格,在交往中坚持以“我”为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身。

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折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反对保守,坚持革命性和批判性发展观相一致。我们必须保持“革故鼎新”的锐气和朝气,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从而汇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体现了“亲仁善邻”的国际观

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亲仁善邻”的国际观。

“亲仁善邻”的国际观既为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石,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人文基础。“亲仁善邻”出自《左传》:“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为与仁者亲近且与邻邦友好,是立国的法宝。其中,“亲仁”是“善邻”的基础,“善邻”是“亲仁”的体现。“仁”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以“爱人”为核心。当把“仁”的对象从“人”上升到“国”时,对待其他国家应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管子》中提到“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指要讲求道义,与邻国修好关系。《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强调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仁善邻”的理念,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内在契合。从古至今,中国始终是人文交流合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古丝绸之路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同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优秀传统文化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未来,我们要继续秉持“亲仁善邻”理念,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22&ZD009)阶段性成果】


上一条: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下一条:何以“理”解而非“道”解?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