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从发展看,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发展新优势;从改革看,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堵点,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山东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如此重要?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近年来,山东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超算互联、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7个集群入选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居全国首位,2023年“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全部投资的57.1%。在当前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拉动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山东强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风电光伏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光伏发电、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0万辆。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可有效降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有力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3年,全省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产业大脑”32家,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7%,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了产业“大而不强”现状。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为“走在前、开新局”注入持久活力和强劲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哪些短板?

产业结构体系尚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以制造业为例,内部结构中传统资源加工和高能耗制造业占比较高,而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点”状发展局面,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度不高,各地竞相布局新兴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内卷”现象。

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山东仍存在人才吸引力不强、研发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的问题;研发投入强度不足与创新绩效不高并存,许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部分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难,转化渠道不通畅,阻碍了“研发—生产应用—大规模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

资源要素配置迫切需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方面,供地紧张与用地低效、浪费并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国有企业供应链,一些隐性壁垒依然存在等。资源要素流动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甚至不同部门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战”现象。与先进省份比,山东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开创性、市场化思路还不够多,促进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持续强化三大支撑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科创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配置三方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和形成“动力、载体、环境”三大支撑,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第一,聚焦科创资源整合,强化动力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尊重人才,集聚整合各类高能级要素,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要构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平台筑基行动,强化崂山实验室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构建“1313”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进一步明晰支持方向、优化扶持方式、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全链条支持和全过程管理。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稳步提高投入强度,推进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拨投贷保的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跟进投入。

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推动技术总师负责制。加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力度,鼓励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优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更好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等“四不像”机构作用,提升转化能力和效率。

要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机制。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推动济青建成世界人才枢纽和发展高地。强化产才融合发展,前瞻性谋划“人才地图”,针对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打造各类互补性人才体系。鼓励各市制订人才发展规划,精准培育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优化“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科学使用人才资源,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区域上均衡分布,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格局,使其更加合理均衡。

第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载体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载体是产业。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塑强传统产业新优势。坚持以绿色转型、数字赋能为方向,紧盯钢铁、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订改造提升计划,启动新一轮石化、钢铁等产业布局调整。实施“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行动,支持企业加大5G等信息基础设施、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投入力度,每年打造一批星级上云企业和数字化车间,高质量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要抢占新兴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做大做强以芯片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更多挤入“国家队”。鼓励各市聚焦特色产业链,动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支持骨干企业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制定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培育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

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能。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计划,抓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试点,研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政策。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大力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在济南、青岛、烟台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园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省和黄河流域制造业的支撑能力。

第三,聚焦资源要素配置,强化最优环境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是助推器。加快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步伐,让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把科技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要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出台数据资源管理标准,建成汇聚、治理、应用管理体系;做优做强数据交易平台,构建数据生态,推动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据“资源”变“资产”,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加强鲁北盐碱地等综合开发利用,清理盘活低效闲置用地;统筹各类用地指标,优先支持重点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发展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亩产效益。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深度融合,创新融资模式及政策工具,加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支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要加快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系统推进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探索路径。协同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创新城乡融合机制,努力破除制度壁垒,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深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各类人才、资本、技术、服务等要素双向流动。高水平谋划推进济青烟三大万亿城市协同发展,沿黄陆海大通道、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等,融入大市场、促进大流通。鼓励国企民企协同共进,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谋发展,提升技术牵引、产业变革和市场拓展的能力。建立优秀民营企业培养库,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国有企业供应链、重要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打造充满活力的企业生态氛围。

(作者系山东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财经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上一条: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抓住人工智能新风口

版权所有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迎宾路361号  电话:6881318   鲁ICP备06029174号-1